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再观察

12.05.2015  20:48

  如同面对一部典籍,世界阅读中国的兴趣日甚一日。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作出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论述,指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一年来,“新常态”成为洞悉中国发展的最新焦点。

  “新常态”,意味着历史奇迹的趋于平淡,还是预示着时代辉煌的新篇?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巨轮,将驶向怎样的彼岸?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正以全新的探索与实践迈向新的征程,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一)把握大趋势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规律性呈现,是走向更高发展境界的必然历史过程

  2015年“开局季”,中国经济增长7%——这是6年来中国经济季度增速的低点,也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后的最低值。

  这一速度变化,再一次引发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注。

  说起新常态,人们的目光可能首先落在增长速度的变化上。

  的确,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

  2011年增长9.5%;2012年和2013年,均为7.7%;2014年降至7.4%,创24年最低;2015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为7%左右,也是10年来预期目标的最低值。

  但需要看到,经济增速放缓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深刻变化。

  对此,处在经济转型关口的东北感受尤为直接。2014年,黑龙江经济增速降至5.6%;而就在2012年前,这片黑土地还曾连续8年保持11%以上的增长。而2015年第一季度,辽宁的经济增速更是降至1.9%,全国倒数第一。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黑龙江等东北地区出现经济回落,主要是因为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后,抗风险能力、抗市场冲击能力相对较弱,结构调整、产业转型需要一个过程。

  总体来讲,历经几十年高速度、高强度发展,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瓶颈,作为前些年经济主动力的投资,增速持续下滑,2014年投资增速仅为15.7%,为10年来的最低值,而今年一季度,更降至13.5%。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经济需求面正经历趋势性转变。新世纪前十年,老百姓购房、购车等需求爆炸式增长,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几十个产业迅猛发展。这个周期逐渐结束后,相关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这既是发展成就的体现,也对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伴随着中国工业化步入中后期,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资源禀赋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难以支撑经济继续高速奔跑——

  单位GDP能耗,2012年中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压力持续增大,监测显示全国近六成地下水为水质较差和极差、19.4%的耕地遭到污染,大面积雾霾频繁发生。

  曾经释放出巨大红利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进入收缩期。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净减少,2014年末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同比减少371万人。据测算,中国劳动力成本已超过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格局持续调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采取“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出口呈现回落态势。2003年至2011年我国出口年平均增长21.6%。而2014年同比增长仅4.9%。

  相对于强烈的外部冲击,内在要素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为深刻而长远。

  “这正是经济步入新常态下增速换挡期的实质所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由粗放高增长转向集约高效率,由注重数量更多到注重质量更高,中国开始向一个发达经济体的新阶段迈进。

  事实上,作为成功的追赶型国家,德国、日本、韩国等也都经历过经济调速换挡期。日本经济在1946年至1973年年均增长9.4%,韩国从1963年至1997年年均增长8.2%。但伴随着投资乏力、产能过剩等问题凸显,这些经济体增速随后均出现回落,降幅有的在30%左右,有的高达40%到60%,但通过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最终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东部经济的代表——上海,今年一季度GDP增速6.6%,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实际上,2008年以后,上海就告别了保持16年的两位数增长,并从以往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转为低于0.5至1个百分点。

  速度调下来,质量提上去——上海近年来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行动力“转换”,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今年一季度,上海市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8%,比全国高近8个百分点。

  “转型较快的东部地区,目前增速已经企稳。从目前情况看,凡是适应新常态、市场机制比较健全、重视创新、重视质量效益的,发展态势就比较好,反之,压力就比较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

  速度,只是一个外在特征,远不能涵盖新常态背后深刻变化的内涵和条件。

  “新常态既是由过去时发展而来的现在时,更是迈向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未来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时移势变,略从局出。

  一年前的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7月底,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经济呈现的趋势性变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是认清中国经济所处时代方位的科学判断。

  这是体现中国发展主动求新求变的战略选择。

  以平常心态和战略定力面对增速放缓,积极主动作为,必将推动中国经济更为长远、更加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就经济速度而言,当前的回落既不是大滑坡,也不是大起大落,而是稳中趋缓。”杨伟民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余斌说,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是在寻找由“高速到中高速”转换的新增长平台。“这个中轴线可能稳定在6%至8%左右,这也是中国经济走向更加成熟的新标志。”

   (二)掌握大逻辑

  ——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方向

  新常态下,一切都可能改变。变,并不可怕,关键要看清方向,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观察当前中国经济,新的趋势性变化正在呈现,新的动力正在孕育,这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直观表现,也是新常态形成的内在动因。

  新常态意味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形态向更高级迈进——

  这是一组有些沉重的数字: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全国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严峻,需求下滑,价格连续下跌,全社会存煤持续40个月超过3亿吨。一季度全国煤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整体亏损。

  煤炭产业的窘境,有经济下行的影响,深层次原因则是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供需不对等、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去产能和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的任务十分艰巨。

  “步入新阶段,就要打破原有旧格局,提高发展的内涵和质量,最终实现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余斌说。

  从全球视野看,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各国在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能否把握住先机,将决定未来谁主沉浮。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呈现投资乏力,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产业内部甚至产业间兼并重组、生产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创新方式层出不穷。

  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创客”等为特征,“中国经济天平”的另一端初露端倪,假以时日,完全可能成为经济中高速发展新的动力之源。

  “我们必须顺水推舟,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这将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说。

  新常态意味着竞争优势在转换——

  “老法子不管用了,新路子才是方向。伴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纵深发展,不同产业和各个企业都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

  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3万亿元人民币,10年增长10倍。阿里巴巴、京东、迅雷等十多家新兴公司成功在海外上市,成为全球经济中一道靓丽风景线。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互联网零售额在连续几年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一季度继续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比工业平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均增长50%以上,快递业务量增长46.8%。

  而随着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的转化,我国贸易环境也悄然升级。今年以来,西铁城、微软等在华部分企业的撤离,一度引发舆论对外资是否“逃离中国”的议论,但如商务部负责人指出,“外资大批撤离”的说法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数据表明,去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第一大目的地国。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861家,同比增长22.4%,而减资企业数同比下降35.7%,中国投资环境综合竞争优势依然突出,对外资仍具有强大吸引力。

  中国美国商会一季度发布的《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超过60%的会员企业仍把中国视为全球三大投资重点之一。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仍然有无限商机,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一个长期且可持续的“白银时代”。

  中国市场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但对外资的“门槛”更高了。“外资企业如果不能根据新变化作出新调整,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立足。”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在新的阶段,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上不断向中高端迈进,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正同步发生。

  新常态意味着要更好地顺应十几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走出一条更可持续、更合理的发展路径——

  这是一组令全球瞩目的数据: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近300亿元,上升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国内旅游36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国……

  新生活、新消费……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变,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渐成时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各类产品、服务的供给不断增加的支持下,中国居民生活消费正在从“有没有”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转入“好不好”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阶段。

  商务部负责人表示,只有适应人们消费领域的新特点、新要求,才能形成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与生产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常态意味着要全新审视中国发展空间,向纵深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

  今年年初,动车组列车首次飞驰在呼和浩特、包头、集宁之间,结束了内蒙古没有动车开行的历史。但位处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的内蒙古,尚需建设通畅的交通运输设施来提速发展步伐。

  中国地域广袤,发展参差不齐。其它一些西部地区也存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薄弱的问题。

  差距正是潜力。虽然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8,排在世界80位以后。从国内看,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依然很大。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城镇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农村的公共设施投资严重不足,村容、道路等亟待改善;一些城市虽然高楼林立,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老旧落后,需要改造更新。

  从产业结构看,虽然服务业已跃居第一大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比重还低20多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也低约10个百分点。

  缩短这些差距,正是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以城镇化为例,让农民工进入城镇并留下,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民工有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渐像城市居民一样消费,将释放巨大的内需空间。

  我国广阔的农村和内陆腹地,将使经济梯度发展、渐次开花。投资和消费需求都将扩大,这是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不竭动力。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阶段凸显新机会。

  经济进入新常态,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中国发展的机遇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增长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三)构建新格局

  ——引领新常态,实现“双中高”,是中国经济必须攀登的新台阶,是对意志和智慧的新考验

  步入新常态,前方并非一片坦途。

  从世界经验看,并不是所有后发型国家都能顺利完成追赶的艰巨任务。在前行的道路上,不乏“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拦路虎。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转换当口,尤其要注意提高对经济发展运行的把控水平。

  新常态下,“稳”是基本前提。

  新常态,并不是放任经济下行,而是要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在一个中高速增长的平台。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关键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成,经济持续承压不可避免。”李伟说,我们必须确保经济不失速。

  稳,并不容易。经济在深刻转型,金融、地方债等一些潜在风险因素也会凸显,把握不好就可能踉踉跄跄,甚至有摔跟头的危险。

  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如果形成惯性下滑,就会引发经济运行紊乱,甚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把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对当前经济增速的下行,一方面要看到有合理因素,无需大惊小怪;另一方面,对一些持续恶化的指标和趋势,如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8个月同比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位运行等,也做到心中有数,守住底线,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

  稳,更不仅是速度的考量。

  “当前速度虽然下来一些,但是就业稳、消费稳、收入稳,金融风险可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是我们从更宽的视角加深对‘稳’的理解和坚持底线思维的结果。”杨伟民说,“今后,还要把稳就业、稳消费、稳预期,以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稳’的内涵和底线,在此基础上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

  新常态下,“转”是核心要义。

  转型,才能迎来重生。一家装备企业负责人说,为了寻找突破口,能想的招都想了,能看的地方都看了,日思夜想的都是要转型,但怎么转还是下不了决心。

  转型,是一场生死攸关的选择,需要对技术变革的敏锐认识和准确判断,更需要决策者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方同样如此。

  按照国家去年的部署,为化解过剩产能、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河北计划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原煤、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这些硬措施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GDP和财政损失。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陈国鹰列出这样一笔账:仅完成6000万吨钢铁产能压减任务,将造成2580亿元资产损失、影响557亿元税收收入,有60万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需重新安置。

  但这事关未来长远发展,“宁可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

  新常态下,“破”是必由之路。

  老难题需要找到新解法,旧束缚需要有新突破,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旧立新。

  言变法之利,必先知致弊之因。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出转变增长方式是20年前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提出的设想,但20年来没有取得太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性障碍。

  行至今日的改革,已进入全面触及利益格局的时期,需要冲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的羁绊。

  “既得利益者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改革之复杂,改革之难,就在这个地方。”经济学家华生说。

  “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5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论述,是以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好注脚。

  新常态下,“创”是活力之源。

  今年3月3日,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企业的中信重工机械公司和中科院自动化所在京联手,设立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

  “过去依靠传统机械传动,今后趋势则是智能控制,依靠电子电力变频传动。”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以煤矿机械设备为例说,靠机械传动一秒钟才两、三米;而变频传动一秒钟则能达几十米。

  作为制造业大国,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由于创新不够,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任重道远。

  如今,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那就是发展趋势。”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新技术带来的创新正在改变世界、改变产业。“从传统商业到电商,再到O2O(线上到线下)融合。”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当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对经济拉动不再提高时,就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令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感到振奋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从一个角度凸显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

  引领新常态,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催生新动能。

  新常态下,“进”是目标任务。

  此时,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前进的脚步一刻不能停歇。

  进,更是一种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

  新常态下的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对进入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量,这对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乃至全社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既要正确看待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又要积极寻找提质升级的路径手段;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也要避免胆小怕事的“为官不为”,更不能把新常态挂在嘴边、作为不干事的“挡箭牌”。

  经济步入新常态,观念需要更新,坐标需要定位,方向需要校准。

  新常态不是一时的调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内涵与外延将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扩展丰富。这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长期的考验。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把稳中国经济发展巨轮的“主舵”,走稳经济新常态运行的“正道”,必将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

   (四)抓牢新机遇

  ——用更广阔、更长远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发展坐标,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步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广阔

  2015年春天,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朋友圈”澎湃激荡。

  从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到东盟、澳大利亚、韩国等亚太经济体,再到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对中国倡议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4月15日,来自五大洲的57个国家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笑迎“八方来宾”,亚投行彰显出中国魅力、世界信心——

  “亚投行是一项双赢合作战略。将促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联系。中国无疑将从中受益;同时,相关国家和地区也能从其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中获益。”英国华威大学华威商学院教授卡迈勒·迈拉赫如此评点。

  新常态,新作为。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前所未有地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目光。

  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古国、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迈向新阶段的征程中,要认真审视所处的历史坐标,把握面临的时代机遇,方能做到顺势而为、从容不迫。

  综观我国发展内外大环境,难和险依然交织,但时和势总体有利。经济进入新常态,改变的是我国所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

  光荣与梦想,因为决策者的担当显得更加厚重,也更值得憧憬。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从财税改革到户籍改革,从司法改革到央企薪酬改革,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先后召开12次会议,过去很多碰都不敢碰的“硬骨头”开始破题,改革的强度、频度、力度不断加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前行动能。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推动了行政职能转变,厘清着政府和市场边界。与此相伴,全面从严治党,标本兼治向腐败开刀,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大环境。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一个原有平衡被打破,重新寻找和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而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更需要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

  保持定力,科学统筹,始终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托底的思路,稳妥把握稳增长、调结构的平衡。共和国的决策者引领着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前行,中国的发展呈现全新格局——

  从速度上看,尽管中国经济增速降了一个台阶,但发展速度依然不低。纵向上,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相当可观,集聚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年度现价增量达8000多亿美元,相当于瑞士这样一个中等经济体;横向上,中国经济增速在发展中国家中仍居前列,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从结构上看,国内消费贡献度上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46.9%,这个数据在2014年提高到48.2%,今年一季度又升至51.6%,这些都是经济体走向成熟的标志,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进一步的深刻变化。

  巨笔如椽,中国经济新版图正徐徐展开——

  如两条靓丽的纽带,“一带一路”战略串联起亚洲与欧洲,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未来10年,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年贸易额有望突破2.5万亿美元,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加速推进,互惠互利、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新图景正在展开,中国及周边沿线地区广阔而巨大的市场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长江经济带横亘东中西,形成沿海和内地良好互动。

  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正是新常态下应对全球新格局、破解发展新难题的必然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近7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仍低于预期,全球资本流动波动加剧,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加深,各国经济摩擦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

  独阴不成,独阳不生。

  在全球经济深度依存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作为世界经济“大块头”的中国,在内部转型与外部变革的交织中把握机遇,生成共鸣,不但能实现自身经济新一轮的腾跃,也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的‘万吨巨轮’,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形成了一个双向反馈的过程。”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一方面自身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受制于国际规则,另一方面也在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塑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国这轮开放的规划主要以“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为代表,帮助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型的国际合作共赢道路。

  数十年跨越式积累发展的中国力量,正在展现全新气度——

  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在人民币被不少国家纳入储备货币的同时,更多的中国装备、中国制造、中国资金、中国技术扬帆出海。

  正如今年3月底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在社论中所指出的,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财政储备更加雄厚,“中国必将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争取发挥更多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成功经验,有一批历经风雨洗礼的企业家,有亿万勤劳智慧的劳动者,有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强大活力——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不竭的动力之源,也是我们应对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经济学家林毅夫预言,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依然有20年左右8%的增长潜力。“尽管潜力并非实际增长,但新常态下达到7%左右的增长是没有问题的。”

  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这将为长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增长动力依旧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不久前评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时表示,这是中国政府主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而经济增长从主要依赖投资向消费转变是“质量更好的增长”。

  明道若昧,笃行致远。

  经济步入新常态,意味着我们在向更高的台阶迈进,也是在攻坚克难中前行。

  面对新常态,需要一颗平常之心,保持战略定力、持久耐力和坚强毅力,专心办好自己的事。

  面对新常态,需要培植创新力量,让勇气和智慧的天地更加宽广。

  面对新常态,需要勇于担当的作为,不等不靠不懈怠,看准目标干到底。

  此时此刻,我们正处在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咬紧牙关挺过调整期,今后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奋发有为突破瓶颈期,未来的空间就会更加广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全党全国团结奋进的行动指引,也坚定了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信心和力量。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定会开拓新局面,书写新篇章!(记者 张宿堂 张旭东 安蓓 何雨欣 林晖)

40多年来,习近平始终对这件事很上心!
  【学习小组按】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宁夏新闻网
习主席体验过的兵工科技
   央视网消息 :5月16日,宁夏新闻网
习近平绿色箴言厚植美丽中国
   央视网消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夏新闻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宁夏新闻网
图文故事|博物馆何以重要?习近平“打卡”告诉你
  【 学习进行时 】博物馆,方寸间一览千年。宁夏新闻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出版发行
 中宣部发出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学习    新华宁夏新闻网
生态环境保护多重要,听习近平怎么说
  【编前语】“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