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让文化沃土凸显魅力

08.12.2016  22:33

  “走咧走咧去宁夏,不等天亮就出发”。欢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让这首《走咧走咧去宁夏》一经传唱,即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宁夏如今最响亮的有声名片之一。

  从大型史诗剧《丝路天歌》到回族舞蹈《金色汤瓶》,从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到现实主义话剧《回民干娘》……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都是地地道道的“宁夏制造”。

  百花齐放,满园春色。近年来,宁夏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依托回族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西夏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让宁夏这方文化沃土凸显“文化魅力”。

  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这里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只有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艺术品牌优势,才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效应。

  正是源于这样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从大胆的设想发展到自觉的艺术追求,宁夏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始终把坚守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宁夏文艺品牌作为艺术理想,力争让每一部文艺作品都从宁夏厚重的文化泥土中走来,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塑造,直至细节、语言等,都被赋予十足的宁夏地域乡土气息。

  穿越沙海绿洲,走过雪山戈壁,一支由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组成的队伍历遍艰难险阻,心中却怀着同样的渴望——到灵州去会盟,去看开放繁荣的大唐气象……

  这是宁夏演艺集团创排的大型史诗剧《丝路天歌》中的动人故事。这部史诗剧取材于发生在宁夏的真实历史事件——唐太宗会盟西北各民族。舞台上党项、吐蕃、突厥、大唐人的悲欢离合呈现出西北各族人民生死与共、和平相处的历史画面,与当今宁夏民族团结的靓丽名片相互映照。历史勾连现实,烘托出中华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繁荣进步的伟大历史命题。

  历时两年,七易其稿,《丝路天歌》的创作成为宁夏打造凸显本土地域特色文艺精品最生动写照。

  反映回汉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现实主义话剧《回族干娘》,展现宁夏生态移民搬迁历史工程的《闽宁镇移民之歌》,讴歌宁夏税务干部为百姓排忧解难、爱岗敬业精神的《回乡税官》,以宏大历史视角展现西夏历史文化、在全国引发广泛好评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一个个优秀作品突出了宁夏山川丰富多元的地域特色,凝聚升华为“不到长城非好汉”宁夏精神的写照。全方位,多领域文艺作品的推出,既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新风尚,又有力地向全国传递了宁夏声音,提升了宁夏文化地位。

  追求规模,成就的是“高原”;锤炼精品,铸就的才是“高峰”。

  文化精品不仅能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的发展程度和文化品位的高低,更能通过文化精品来观察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活力和社会凝聚力。正是一个个文化精品产生的感召力、吸引力、引导力使民族血脉代代相传,使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加强大。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宁夏文艺工作者坚持文艺精品创作不动摇,抓牢精品引领不松劲。扎实推进“宁夏美术收藏计划”,与中国国家画院签订美术创作合作协议,实施的“中国梦·宁夏情”主题美术创作项目展现了宁夏在笔墨丹青中的别样魅力。组织实施的“回族音乐汇宁夏”项目,为回族歌曲整理开发、回族音乐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创作了一批回族优秀歌曲。启动的“宁夏戏曲振兴计划”,设立了宁夏戏曲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秦腔、京剧等剧种实施保护抢救、传承发展,并开展了全区性传统戏剧剧种普查工作……

  从一树繁花感受到的是春天的温暖,从优秀文艺作品感受到的是时代的风气。在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的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搭乘发展的快车,谱写一曲曲时代前进的磅礴乐章。(记者 王刚 和牧川 张 贺)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