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魅力湖城绚丽绽放

31.08.2016  13:16
美丽的阅海水上公园。

  银川文化艺术中心集办公、展览、排练于一体,现入驻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银川市文联等12家行政企事业单位。

西夏博物馆于1998年9月23日正式落成开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陵为背景,比较全面系统反映西夏历史的专题博物馆。

  银川市文化艺术馆是国家一级文化馆,始建于1935年,是宁夏创建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单位,新馆于今年落成。

银川市数字化图书馆担负着为全市社会公众提供书刊阅读、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书刊资料、传递情报信息的重任。舞剧《月上贺兰》讲述了古丝绸之路上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从创意到上演历时3年,此剧的演出,不仅填补了宁夏回族历史文化表现形式的空白,而且结束了宁夏没有大型原创舞剧的历史。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暨银川“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于8月31日在银川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启幕。银川市民文化节让市民感受不一样的文化盛宴。

  银川市创作的《回族纱巾舞》跳到全国,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

四送六进文化惠民”工程满足了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美丽乡村文化惠民”首届农民文化大集给农民送上一道精彩的文化大餐,共同助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银川·花开四季”活动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银川首届“书香银川·悦读精彩”读书节旨在让读书成为广大市民群众自觉追求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

  一座城就有一座城的历史和流传至今的文化。

  一座城的文化味从何而来?

  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塞上江南、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美誉的银川城,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惠民亲民乐民的公共文化事业、具有地域特点的城市文化品牌、鲜明时代烙印的文化精品给出答案:历史与文化融合,折射出现代文明之光,激活了人们的精气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保持文化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此次2016中国文化馆年会在银川启幕,对于银川这座有文化味的城市来说,必将成为文化创新之路的新起点。

   邂逅现代

  历史厚重多元融合  彰显文化银川特质

  银川有什么?初来乍到的人,可能首先会想到沙漠。

  从宁夏的地理位置看,沿黄河外围西、北、东三面都被沙漠地带环绕,沙漠与宁夏的地理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但如果来银川看一看,从走出机场的那一刻开始你就会发现,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完全是一派江南景色——湛蓝的天,葱绿的树,还有大片湖泊。没错,这就是银川的灵魂——水。银川是一座多湖的城,相传古有七十二连湖,而如今市区周边湖泊也是星罗棋布,异常美丽。所以初到银川的人,都会惊呼:“美!

  而银川所拥有的远不止这些,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头衔——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辐射周边500公里的西北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下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和灵武市,面积9025.38平方公里,人口312.5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16.41万人。回族人口55.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7%。建成区面积165.7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5.8%。

  说到文化,就不得不提银川的另一个身份——西夏国都。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西夏,并形成了独特的西夏文化,神秘莫测的西夏文字和贺兰山麓的西夏陵无一不在讲述这一段传奇的历史。

  水,溶万物而不争,随遇而安又代表生命力,而沙漠一直都以广博、神秘征服着世人的灵魂,湖泊文化与大漠文化融汇交织,又融合了古老的西夏文化及穆斯林文化,便形成了如今银川独有的文化气质——不骄不躁,安逸、稳妥却融天下精华,古老的银川也因此熠熠生辉。

  这一点,相信每个来过银川的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

   不忘初心

  服务提质幸福加码  百姓搭乘惠民快车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文化惠民,银川市打开了更多的文化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亲身参与中获得快乐新体验。自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银川市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体系化建设,全面构建“城市15分钟,农村10里文化服务圈”。

  近年来,为“织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银川市下了不少硬功夫,先后投入4亿多元完善全市四级文化基础网络,新建市文化艺术馆和兴庆区、金凤区文化馆、图书馆等;每年投入300万元“以奖代补”致力县区公共文化发展;打造了25个示范性街道文化站、100个示范性农民文化大院、22个示范性街道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到100%,90%以上的村(社区)都配有标准的三室一广场,100%的乡镇街道和60%的社区建有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覆盖率100%;在偏远自然村、社区、学校、企业、部队设立图书流通服务点100个。

  从2012年初开始,银川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全方位免费开放,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及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市民可以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同时,以服务群众为中心,以实现均等化为目标,制定出台银川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50条,将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从0.4册增至1.2册,送戏下乡场次从每年600场次提升到1000场次,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时间从40小时提升至56小时,提质增效,确保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截至目前,银川已建成了银川市数字图书馆,搭建了以银川市图书馆为总馆、三区图书馆为分馆、22家街道图书馆和156个公共电子阅览室为服务点的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资源共享,以此为契机,银川市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行“菜单式预约式”、“你买书我买单”,“二代身份证免押金借阅”等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四送六进文化惠民”、文化大篷车、图书流通点、农民文化大集、文化志愿走基层等,力求活动“点对点,面对面”、服务跟着群众走,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银川市专设社区少年儿童文体活动设施100处,新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60个,市县图书馆都设置有盲人阅读区,并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定期举办农民工文化艺术节、送文化进工地、农民工学电脑等活动。

   创新发展

  设施提档布局升级  文化产业百花齐放

  标准化、均衡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银川新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多元化培育基层人才,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权益,通过一系列举措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银川依托现有的130多支骨干团队、500多个社团制定落实文化专业干部和社会文化骨干年度培训计划,市、县两级文化部门每年至少举办两期(不少于5天)专题培训班,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市、县两级每年举办面向社会文艺骨干、各类文化爱好者的文化艺术培训班100个班次,培训1万人次。

  与此同时,为加大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扶持力度,银川市推行社会民间文艺团队“星级化”目标管理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各团队配发服装、道具、乐器、摄像机等器材,从而调动他们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为解决农村、社区文化工作不专不足问题,坚持推行“1+1”,即建立实施一村(社区)一名文化管理员和一村(社区)一名文化辅导员制度,此外,银川市还积极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

  银川市通过搭建“智慧文化”服务云模块,研发设计银川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整合涵盖群众文化、图书阅览、培训辅导、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等各个服务领域,初期加工数字文化资源8TB,为市民提供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市民学习空间等数字化服务,为市民提供方便高效、触手可及、互动参与的数字服务平台。

  “十二五”以来,银川市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运动休闲、观光旅游、影视服务和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以宁夏软件园动漫基地、801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集群规模,以西夏陵、贺兰山岩画、银川万达国际电影城、银川艺术剧院等为骨干的优秀文化企业逐步壮大,全市文化产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非公有制投资份额占据主导地位,多档次、多形式、多体制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品牌战略初见成效,文化市场日趋规范。

  截至目前,银川已建成文化产业园区10个,经营性演出场所12家,城市电影放映院线19家,各类文化经营法人单位1707家,约占全区总量6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21.6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亿元,翻了一番。

   服务基层

  品牌亲民活动乐民  银川文化味更赋内涵

  “走咧走咧去宁夏,不等天亮就出发,想听尕妹唱的歌,想看贺兰古岩画……”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或许就是从一台戏、一场演出开始的。近一年来,一首被称作“宁夏版”《小苹果》的《走咧走咧去宁夏》悄然流行于银川的大街小巷。银川市从2011年开始推广广场舞民族健身舞,共创作了广场民族健身舞36套。值得一提的是,“回族纱巾舞”还跳到了全国,成为宁夏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银川市打造的“天天品牌”里,除了“天天跳”的广场舞,还有数字电影“天天看”、广场文化“天天演”、百姓讲堂“周周讲”、“书香银川月月香”,其坚持贴近群众,以满足群众经常性和多样性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踏歌起舞·幸福银川”12大系列群众文化工程,着力打造“天天”品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常态化、体系化。

  与此同时,顺应银川时节转换、四季分明特色,整合打造“文化银川·花开四季”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分别推出“凤城春潮·市民文化季、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回乡金秋·民族文化季、塞上冬韵·民俗文化季”四个各具特色的季节性文化主题篇章。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注重挖掘银川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大力扶持回族舞蹈、花儿戏曲、农民书画、小戏小品、民族器乐、非遗展演等民间传统艺术。

  如今,在银川市的各个角落,到处都飘散着书香。银川设立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为“银川读书日”,每年9月举办“银川阅读节”。银川书香不仅是“”字当头,更借全民读书热,打造出了“”字品牌,培育出了“书香银川·百姓讲堂”、朔方人文大讲堂、图书漂流、农民工阅读接力、假日书展、中华经典诵读等品牌阅读活动。

  此外,银川市还发挥示范区(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围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建设,立足西北文化片区,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精心策划实施西北地区秦腔票友邀请赛、文化馆群众文化交流演出联盟、西北地区非遗博览会等活动项目,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果,推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联动与融合。如今,全市文化活动已形成了常态化、体系化格局,使“文化银川”更赋有文化内涵和人文魅力。

  一个个鲜亮的文化品牌,正沐浴在创新的春雨中,静待花开。

   聚焦银川

  中国文化馆年会启幕  四大板块亮点频现

  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2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办。本次年会以“文化馆——创新发展,服务基层”为主题,分为工作会议、主题论坛、博览会、艺术节四大板块。

  年会期间,文化部将组织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年会将举办主题论坛,围绕文化馆(站)事业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基层展开交流和研讨。展览会将突出宁夏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在全面展示全国文化馆(站)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基础上,更生动的展示民族地区文化馆事业的特点,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科技融合共享,促进文化馆上下游行业联动、交流和发展。

  本次年会还将推出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暨“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此展会是由文化部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银川市人民政府主办,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宁夏中会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协办的全国性文化盛会。

  届时,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馆以及各地文物、艺术品等参展,更会有VR技术、最前沿的创意设计、最新动漫作品等各种文化产业登录银川。展会期间,也会有文物专家为宁夏本地的藏友鉴定藏品,来场现场版的“鉴宝”节目。

  同期还有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展演、西北毗邻地区文化交流周、少数风情摄影展、清真美食文化节等在银川市内举行。

  本届博览会旨在以艺为媒,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品牌;以艺陶情,美化人民生活,塑造银川新形象。博览会以“文化馆——创新发展,服务基层”为主题,以“一带一路”为节点,以“合作、交流、共享、发展”为宗旨,通过艺交会的举办,普及大众艺术知识,引导艺术品消费意识,培育艺术品消费市场,让高雅艺术和创新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记者詹思佳 图片均由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