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成绩可喜成果丰硕

16.12.2018  15:41
60年文化建设“成绩单
8月16日上午,自治区召开成立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文化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相关部门分别对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化建设、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体育事业、移风易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介绍并答记者问。
文艺成果
文学
出版长篇小说210多部,在公开刊物发表作品6560多篇(首)。
国家级文学协会会员由50多名增加到85名,成为推动宁夏文学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西吉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文学之乡”,同心县被命名为“中国诗歌之乡”。
艺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排《花儿声声》等精品剧目44部,打磨提升《花儿》等优秀剧目10余部,举办主题晚会15台,收藏美术名家作品444件。
全区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83个,2部剧目摘得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文华剧目奖”,填补了我区在“文华大奖”的空白。
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780人,自治区级会员累计达6691人。
文化建设
文化服务
截至2017年,全区共有公共文化馆26个、图书馆26个、博物馆6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37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82个,农民文化大院730个,各类民间文艺团队1136支。
银川市、石嘴山市分别为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600场次以上,“欢乐宁夏”等品牌文化活动年惠及观众300多万人次,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向公众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150万人次以上。
文化遗产
截至2017年,全区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75座,全区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到3818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到18项和99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8名和164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6个,自治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67个。
4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9个县区、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文化产业
文化企业2080家,总数达487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2012年的54家增加到2016年的9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51.7亿元增加到74.36亿元。
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试验园区1家;评选命名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示范基地,53家、示范户66家、特色村镇5个。
5家动漫企业通过文化部等部门认定,8家文化及相关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马兰花动漫广场》等10多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产品推向市场,动漫形象“小哈家族”荣膺“中国十大卡通形象”大奖。
文化交流
举办中国戏剧节、WDC世界国际舞蹈锦标赛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33项;与老挝、毛里求斯、日本、俄罗斯、坦桑尼亚、贝宁、斯里兰卡等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举办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项目37项。
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
广播影视
我区76.4万户近300万农村群众免费收听收看到41套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和地方地面数字电视节目,广播综合覆盖人口658.61万人,覆盖率97.59%,电视综合覆盖人口670.6万人,覆盖率99.37%。
全区已建成城市数字影院57家,今年上半年实现票房收入1.263亿元;累计建成农村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500余个,每年放映电影4万场。
培育广播影视制作机构104家,年均制作广播节目5万小时、电视节目2万小时以上。
截至2017年,广播影视资产总额达到60.7亿元,实现增加值8.3亿元;广播电视企业资产总额34.1亿元,实现总收入7.9亿元,增加值2.4亿元。
新闻出版
印刷企业达到423家,资产总额29.53亿元;出版物发行单位690家986个网点,销售总额16.9亿元。
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全部组建新闻传媒集团。其中,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报台网融合中央厨房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体育事业
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5㎡,县级以上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目前有2个国家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县,14个县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构成。
全区培养了15名世界冠军,92名全国冠军,各类比赛中获得奖牌887枚;培养国际级裁判员7名、国家级裁判员61名、国家一级裁判员1810名。
打造国家级精品体育旅游景区1个、精品体育旅游赛事1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
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宁夏赛段)、银川国际马拉松赛、石嘴山全国铁人三项赛、吴忠黄河金岸马拉松赛、世界电子竞技大赛等体育赛事活动。
移风易俗
全区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村规民约修订实现全覆盖,“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有效遏制。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