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驱动银川平原一片生机
4月的银川平原,阳光明媚、绿意盎然、风光秀美,一片生机勃勃。灵武市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米粒与机器的碰撞奏响了春的交响曲。5条自动化生产线上,被加工成不同品质的大米从这里走向全国20多个城市的3000多家经销店。这些都得益于银川市优质水稻产业联合体的成立,使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采购这套标准化生产流程在兴唐米业形成,让兴唐米业走上了机械化种植、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之路。
银川市优质水稻产业联合体的成立,是银川市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缩影。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村级集体经济股份权能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一系列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措施的实施,银川平原上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发展路径
杨茂红既是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又是银川市优质水稻产业联合体的理事长。他告诉记者:“联合体的成立就是经营主体的创新,它解决的是我区水稻种植企业小而散、小而全的模式。”
据了解,我区现共有大米品牌50多个,近年来的发展中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合作社和小型企业因为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导致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另一方面,有实力的企业却为如何扩大生产基地和生产规模而犯愁。联合体的成立将农资生产企业、种子培育企业、农业机械合作社等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基地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龙头企业统一销售确保农户受益。截至目前,联合体已吸收种粮大户21户,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7万亩。
距2014年银川市优质水稻产业联合体的成立至今短短两年时间,银川市先后又成立了贺兰县有机稻米产业联合体、银川市精品水稻产业联合体等多家水稻产业联合体。贺兰县有机稻米产业联合体负责人赵建文说:“在政府的指导下,我们联合体的成立吸收了植保公司、农机合作社、种子公司等20多家机构,优化资源配置,为品牌建设做准备。”据赵建文介绍,引进韩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之后,贺兰县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已处在全国领先的位置,但是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目前,贺兰县有机稻米产业联合体正在着手“贺兰稻香”品牌的建设,通过发展O2O电子商务模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体验店,扩大产品销路。
记者从银川市农牧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732个,较上年增加30个;家庭农场372个,较上年增加37个。通过近年来的培育和规范化发展,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2个,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78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61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87个;四星级(自治区级)家庭农场64,三星级(市级)家庭农场50个,二星级(县级)家庭农场51个。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176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189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80个。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产值11.7亿元。
产权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新动力
采访中赵建文告诉记者,今年有900亩土地是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势参与到联合体的发展中来的,“这900亩土地,我们是用来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的。按照过去一年一流转的形式,哪个企业也不敢往土地上投钱,就怕农民不给你流转了。”今年,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为联合体成员,每亩地按目前政府制定的农用地征地补偿费标准34000元入股,每股5元,一亩地折6800股。
目前,按保本价每股0.12元(即1亩土地一年816元)的价格给农民分发红利。
如此一来,实行土地股份制,农民所持有的股份可以在内部进行转让,农民转变为股东,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联合体在入股土地上进行产业规划,转变传统耕作模式,开发田园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成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创建“互联网+观光农业”网络平台,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突破传统产品的低效益的格局,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以土地入股,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离不开银川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制度的实施,2015年贺兰县率先在银川市开展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试点工作,于去年6月筹备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为农村集体产权依法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转交易提供了平台。据了解,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完成确权登记136.46万亩,为规范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股份改革盘活村集体“闲置”资金
在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常态下,城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农村以及农民的生活,金凤区原保伏桥村股份制改革为村集体资产找到了出路,让失地农民成为了股东。据了解2014年10月,金凤区原保伏桥村股改后成立的“银川市保伏桥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为原保伏桥村1956名失地农民颁发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自公司成立以来,共发放收益分配金3次共计390万元,每位普通股东领取收益分配金3000元。
“公司成立以后,既可以整合集体资产,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产利用率,还能通过分红,提高村民的财产性收入。”银川市保伏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国说。2015年,银川市大力推广金凤区原保伏桥村农村股权制度改革经验,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银川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权能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市每个县(市)区选择1~3个条件成熟的村开展村集体股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宣传培训、建立班子、界定资格、清产核资、选择改制形式、配置股权、股权登记管理、民主监督管理”八个步骤稳步有序推进,成熟一个,改制一个,对集体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并配置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增值部分的分配权利。银川市农牧局农经站站长贺永喜说:“为做好试点工作,银川市安排了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此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4个村正在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如今在银川平原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村集体产权的明晰和农地“三权分置”的实现正在为农业擦站注入新的活力。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中,银川市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等五大领域,通过改革为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注入新的生机。(记者 王一平)
来源: 银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