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一本书 奔向海阔天空的明天

28.01.2016  10:56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忙碌,校园里回复了平静,但在1月18日的银川唐中南校区录播教室里,近百位教职工齐聚于此却热闹非凡,引发大家思想共鸣的,不过是那一本本排满了铅字、记录着文明发展脉络的书。

喧嚣与浮躁在现代信息如此迅速发展中无法避免。读书,在过去与未来、已知与未知、有限与无限的广大空间里苟延残喘。我们,仍能做得莫过于静心读书,追寻那份精神的迷失。”梁冬梅老师诗意般的诵读声中,四位教师走上讲台,向同事们分享他们与书“结缘”的经历和收获。

年轻的史文静老师回顾了自己以往钟情于阅读的经历,更感慨是书籍的陪伴让她得以成长、得以进步,而始终困扰的那个“读书带给我什么”的疑问,也因为某一日发现是书籍记载了她生命的遗迹、记载了她触碰心灵的那些话语时,才越发觉得阅读犹如那“蓝得出奇的天”,使她心怀无畏。

最美的年华里遇见最好的自己,在最爱的书里看见最美的自己。地理学科的刘佩老师分享了她与《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的“缘分”。捻一行诗、诵一阕词、谈一典故,阅读让她的课堂别具一格。而教师本人,沉浸于书香的静雅和运,,才知道“做最好的自己”就从那一页页的翻阅开始。

“余自中文系毕业从教近乎11年,一生爱好不多,爱家,爱生,爱书。这小半生似乎在书的生涯中挺过来了。有时行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有时磕磕绊绊,如履薄冰。而我对书的感觉犹如对待恋人一般,自始至终,感情真挚,矢志不渝。忽想起《卜算子》一首“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长断。要见无因见,了拼终难拼,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看来今生与书终有情,但愿来生更有意。行走在这人世间,也值了。“语文教师李建慧这位“大姐姐”则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表达告诉大家,正是因为有了书籍的陪伴,才有了海阔天空、才有了知足常乐。

提升专业素养、践行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师的职责和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这其中向谁学、怎么学、如何学是极为关键的。生物学科的马秀莲老师则将蔡林森先生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作为此次分享的推荐书籍,鼓励大家积极认真的研读这样一本书,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实践课堂教学变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将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初步运用至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学生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南校区此次的教学沙龙活动开展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即所有的分享者不是“长篇大论”的讲阅读的实效、阅读的必要,而是落实到具体的某一类书籍、某一本书,“视角”缩小了,但“聚焦”得更加细致、具体,让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都明显感受到了一种“见微知著”的效果。

希望大家在假期也能多抽出点时间,于匆匆忙忙的生活中,体味阅读带给我们的心灵浸润”。

假期开始了,但老师们的阅读和学习,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