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里挖出“太岁”专家提醒:不可擅自饮用其水

30.12.2015  10:14

   宅基地里挖出“太岁

  专家提醒:或含有毒物质不可擅自饮用其水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马小军)昨日,市民马占彪向本报来电,称家人于半个月前在老家同心县整理宅基地时,挖出一块白色肉状固体。当时有邻居认为这是一块“太岁”,家人不敢肯定,于是马占彪便将“太岁”运往银川,准备找相关专家做鉴定。 

  当天,记者在马占彪的住所看到在塑料瓶里用矿泉水浸泡着的“太岁”,重量约有1公斤左右。“太岁”呈纯白色,肉状,触摸时感觉到软且有弹性,从水中捞出呈不规则的长条状,与市民经常所见的羊尾巴相似。记者嗅闻,一股刺鼻的馊臭味扑鼻而来,让人感觉十分不适。马占彪说,自从太岁出现,亲戚、朋友听说包治百病,都来讨要,他便把浸泡太岁的矿泉水送给亲戚,现在已有三四十人饮用过。 

  为了确定“太岁”的真实身份,记者和马占彪找到银川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贺永喜教授。“这只'太岁'已经死亡。”贺永喜告诉记者,活着的太岁没有特殊的味道,而这只已经发臭,肯定是因为死亡多时。贺永喜补充道,虽然有“太岁养不死”这一说法,但是它的生存要考虑到温度、湿度、光照、水的酸碱度等多方面因素,所以这只太岁因饲养不当死亡很正常。 

  虽然这只“太岁”已死亡,但“太岁”到底是动物、植物,还是菌类呢?对此,贺永喜给了记者这样的说法:现在学者有两个观点,一是它属于微生物黏菌的复合体,另一个是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从低等向高等生物进化的某一阶段的生物体。贺永喜倾向于后一种,即“太岁”是细菌、真菌向动物和植物进化过程中,在菌类、动物、植物三岔路口之间的进化体,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也不能说它是菌类,它就是一个阶段生命体。“它类似于河流小溪中的水绵,是原始的生命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怕记者迷惑,贺永喜举例说。贺永喜还介绍,银川之前有发现太岁的事件,并且现在也有人在家中养太岁,这些事情已不稀奇了。在人们的常识里,因“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忌讳,所以一般市民对这一物种不轻易接触。 

  得知有人饮用过浸泡“太岁”的矿泉水,贺永喜提醒道,太岁的形成经历很长的时间,甚至几百几千年,自身可能含有有毒物质,所以市民若得到,千万不可盲目食用。据了解,截至记者发稿前,仍有人向马占彪要泡过“太岁”的臭水。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