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手机,就能把田种了”

25.01.2018  13:11
  1月18日,记者来到位于兴庆区掌政镇的五渡桥村。这里是兴庆区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生产水平最高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育苗基地。立体草莓种植、“面包”温室、农业物联网技术……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都在这里最先示范运用。

  只是,倘若不是村支部书记冯敬孝提起,很难将眼前整齐划一的现代化设施温棚,与曾经的低洼低产农田联系起来。

   曾经低洼地 现在新中心

  “俺们这里以前是块低洼地,水稻都种不好!”在温室大棚中穿行,五渡桥村村支部书记冯敬孝指着地上长出的小芦苇苗说道,“你看,现在地里都还冒芦苇。

  冯敬孝的话一点不假。因为就在4年以前,五渡桥村还是一块低洼地,只能种水稻等传统作物。“田里容易积水,水稻产量不高,质量也不行。”冯敬孝告诉记者,那时村上农民种田收入一直提不上去。

  2013年,在秋季农田水利建设中,五渡桥村的农田终于迎来了新生机。平整田地、配套沟渠路、土壤改良……在一系列升级改造后,农民手中的土地终于“升值”了。

  “土地是咱们农民生存的根本,但是个人种植,效益不好也成不了规模。”冯敬孝想着,要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农民手中沉睡的土地资源。

  2015年开始,通过土地流转,五渡桥村1000亩土地上,建起了200多栋现代化温棚,成立了五渡桥蔬菜花卉育苗中心,引进了7家专业合作社入驻。

  就是依靠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新技术运用,这块曾经的水洼地,在4年的时间里,彻底变了样!

   拿着手机,咱就能把田种了!

  “你看,这是大棚里温度、湿度的数据,需要调整的话,我用手机就能操作。”在位于基地的宁夏旭日阳光生态果蔬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杨吉峰正在通过手机控制“面包”温室的风口和卷帘升降。

  去年,合作社投资30多万元,引进了被誉为“面包”温室的新一代大棚,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于农业种植的传统印象。“棚里有四个监控探头,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是实时显示。”杨吉峰笑着说道,棚里还有“智能”装置,大棚开合卷帘机和风口、水肥、长势通过手机APP就能随时控制。有了这些“法宝”,其他种植户几天干的活,这里一天就能完成,成本低了,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我们这个棚,采光面大,保温好,升温快,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水肥通过管道直接作用于根系。”杨吉峰告诉记者,以地里刚种下去的牛角辣椒为例,大家同时种下去的蔬菜,他们提前7天至10天就能够上市。

   每一次引进新技术收益就更多一点!

  在不远处另一栋设施温棚里,36岁的张春平正和工人们在立体种植的草莓温棚里忙碌着。“去年我们尝试种植草莓,一栋棚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要比普通种植收入高出30%左右。

  在这栋大棚里,草莓成排地挂在架上,鲜红诱人。但是,这还不是张春平理想的结果。

  考虑到之前种的草莓品种不是特别理想,去年他又专门跑到北京,引进了两个新品种,让草莓口感更好。“我们计划今年发展立体草莓采摘,这样收入又会提升一个档次。

  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此时的张春平身上已经有了企业家的风范。他告诉记者,从最初传统的水稻、小麦种植,到露地蔬菜种植,直至今天的温棚种植,每一次通过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都让他的“土地”版图进一步扩大。

  百合、康乃馨、育苗、采摘、蔬菜种植,仅五渡桥村,张春平的银川香石竹园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有170亩的种植规模,年产值上百万元。

   技术引领改变传统农业发展路子

  如今,在五渡桥设施蔬菜瓜果生产育苗基地,通过新科技培育出的蔬菜和花卉,每天源源不断地送往银川乃至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市场,为农户换回大把真金白银。

  “土地流转了以后,现在俺在基地打工,平均每天还有100元工资。”在合作社负责日常管护工作的当地农户李凤萍说,一份土地两份收入,让她觉得很满意。

  “新技术是我们农业发展的未来,所以咱们农民也要跳出传统种植思路和模式,在土地上多创造更多的产值。”采访中,兴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肖自斌告诉记者,今年兴庆区将紧跟“乡村振兴”战略,继续以掌政镇五渡桥村育苗中心示范园区为中心开展设施配套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工作。通过辐射带动周边,巩固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水平,提升设施蔬菜现代化生产水平,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记者 孙楠

养花能手谢生玉:种花脱贫致富 谱写“花”样人生
      新渠稍村温棚里的鲜切花迎来新春“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