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扶贫攻坚战 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8.09.2015  17:16
发布时间: 2015-09-23 15:54

(2015年9月18日)

      刘     慧     

  在全党全国上下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我们贫困地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调研重要讲话精神的关键时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这次“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非常及时,非常重要。

  宁夏是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较多,占全区的六分之一,尤其是西海固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也是回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加快这一地区的脱贫致富,既是紧迫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民族问题、政治问题。

  “三西”扶贫开发,在宁夏涵盖9个县区,主要经历了“三西”农业建设(1983-1993年)、“双百”(100个贫困乡镇、100万贫困人口)扶贫重点(1994-2000年)、千村扶贫整村推进(2001-2010年)和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2011年至今)四个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的关心关怀下,在有关兄弟省区的帮助支持下,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从1982年到2014年,按不同时期的扶贫标准,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280万,贫困发生率由74%下降到了17.4%,9县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87倍,人均GDP增长159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5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倍。“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局面。

  第一,夯实四大基础建设

  一是注重兴水治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累计投资205亿元,先后兴建了固海扬水、扬黄灌溉、东山坡饮水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小型水库200多座,每年引水5亿多立方米,开发灌溉面积153万亩,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从2013年开始,投资近40亿元,组织实施了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目前水源工程已经完工,配套连通工程正在加紧推进,41.5万群众已喝上放心水,明年可全面建成,能有效解决110万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二是加强道路建设。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修建了一批重大交通设施,构建了立体交通网络,全区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3.13万公里和1132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95.4%的行政村通公路,98.3%的行政村通客车。

  三是改造危窑危房。对生存条件恶劣的中部干旱带群众实行移民搬迁重建;对不宜远迁的贫困村庄实行就地重建;对不通水、电,居住分散的村庄,实施异地集中新建。2009年以来,共改造危房26.2万户,110万困难群众住上了新房。贫困地区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2年的8.2平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18.1平方米,所有自然村通上了电,95.1%的自然村通了电话。

  四是抓好产业扶贫。自治区确定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高效节水灌溉、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项目,优先向扶贫对象倾斜、向整村推进村倾斜,在隆德、西吉、泾源等地区,形成了以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苗木、中药材为主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这些产业。还出台了《宁夏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宁夏慈善园区优惠政策》等文件,在贫困带规划建设了六个慈善产业园,创建各类基层慈善实体200多家,吸纳贫困群体就业近2万人,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第二,创新三大移民模式

  一是生态移民。采取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优先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有水、靠路、近城的地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等工程,1983-2010年期间,共搬迁各类移民79.3万人。“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支持,实施35万异地搬迁式的生态移民工程,已建成移民住房7.5万套,搬迁定居29.6万人,年内可全部搬迁出来,今后的重点是帮助移民致富奔小康。

  二是教育移民。在加大山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在首府银川建设了六盘山高级中学、育才中学,每年从西海固地区招收近万名学生。在此基础上,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对山区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让所有未升入高中或大学的贫困学生能够全部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和力量。

  三是劳务移民。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引导山区贫困群众向沿黄城市带工业园区、中心集镇有序转移,并通过放宽户籍政策,加快建设廉租房、农民工周转房,提供免费劳务培训等举措,将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就业、安居和子女就学等紧密衔接,实现了劳务输出和劳务移民的有机结合。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60万人次,劳务总收入超过70亿元,劳务收入占到了贫困群众收入的40%以上。

  第三,实施四大扶贫工程

  一是实施对口帮扶。1996年,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关系,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市县乡村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等工作机制,创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闽宁模式”。与此同时,争取各方力量,发挥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的作用,在贫困地区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帮助当地群众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是实施整村推进。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都建档立卡,每个村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队。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工程,捆绑资金,定向攻关,村村有脱贫计划,户户有致富产业和项目。比如,从2014年起,启动了新一轮整村推进工作,按照村均投入1000万元的标准,对500个重点贫困村精准扶持,已有100个达到脱贫销号标准,力争3年内全部销号。

  三是实施金融扶贫。以村为单位,整合部分涉农资金,通过财政资金“贴一块”、银行利率“降一块”、支农贷款“切一块”的方式,为贫困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比如,在海原县史店乡徐坪村,我们整合政府各类扶贫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引进华润集团进行产业扶贫,户均赊销2-3头基础母牛,每头牛提供3年无息借款,期满后公牛犊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购,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实施少生快富。根据贫困地区群众生育观念落后、家庭负担重的实际,首创了“少生快富”计划生育新机制,对自愿少生的夫妇给予现金奖励,在发展产业、社会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使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2年的23.13‰降到了8.57‰,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

  宁夏的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干旱缺水、交通不便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工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带动增收的能力不强,地方财力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与贫困地区群众期望还有差距,扶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下更大力气解决。

  宁夏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这次扶贫开发现场会议的部署,围绕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紧盯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贫困家庭,坚持整村推进与精准到户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自力更生与争取外力相结合、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如期脱贫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9月18日,全国“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出席会议并代表宁夏介绍扶贫经验。本文为发言全文。)

     来源: 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