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绿水青山 创建美丽家园

24.07.2015  12:04

 

 

泾源县是宁夏南大门,全县4乡3镇散布有105个行政村,多为自然散居回族村落,大多依山沿路布建,庄点分散不规则,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房前屋后“脏乱差”现象突出,一些乡村道路年久失修、路况欠佳,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整体环境状况与“山水泾源”的形象不相协调,老百姓对此有期待、有盼望。针对难题,县委、政府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美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一、主要做法

(一)全域一体,战略谋划。为发挥生态优势,打好生态牌,为全县百姓建好生态宜居家园,为自治区创建一片生态胜地,县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两座山”理念,按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赋予泾源打造大六盘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定位,把县辖520平方公里国土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生态资源禀赋、乡村道路等级、镇村庄点立地条件及生态移民迁出迁入区情况,对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美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全域一体综合规划,争取5年内实现房、路、林、山、水、垃圾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县委、政府立足长远,明确把维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好生态家园作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美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最大责任,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系统工程,作为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基础工程,作为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的战略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扶贫攻坚、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城乡建设同部署、同配套、同实施,致力建设西部名副其实的大生态功能区、大林区、大旅游区。

(二)线状带动,组团整治。泾源山地丘陵沟壑纵横,925.6公里国、省、县、乡、村道多半盘山蜿蜒,等级较低。105个行政村近千个自然村落错落分布、阴湿低潮。通过实地勘察调研,县里确定了交通道路线状带动,美丽村庄组团整治的思路,依山傍水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文章。针对县内交通网络布局和公路“中间高、两边低”特征,重点对交通吞吐量大、沿路村庄分布较多的344、312国道、101省道等3条主干道和7条乡村道路进行分段式立体复合治理。通过拓宽路面、修建步道、创设景观、拆除危旧房屋、治理水系,昔日狭窄阻塞的乡村道路成为安全畅通、功能完善的交通运输线、生态景观线、旅游体验线,带动形成了“线状牵引、点面串珠”的全域一体生态绿色发展格局。坚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原则,集中对上姻、集美、周沟、下金等11个庄点进行组团式、多功能、生态化综合整治,通过“五化同步”(硬化道路、彩化林木、净化污染、美化村容、亮化景观),将镇区、村庄建成个性鲜明、特色独具的生态宜居美好家园。目前,全县已整治道路100多公里,新建交通驿站1座,应急避险点2个,游客休憩点3个,塘坝9座,日蓄水9万立方米,形成水域5万平方米,11个美丽村庄已建成3个。

(三)突出重点,示范带动。被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乡镇、村庄、道路条件各异,差距较大,需要突出重点,树立样板。县委、政府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以泾河源、六盘山、兴盛3个乡镇为重点开展试点。泾河源镇是自治区重点支持建设的西海固16个特色小城镇之一,紧临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老龙潭景区,具有打造旅游集镇的特殊优势。在列为综合整治重点后,县里在前期旅游小镇建设基础上,创新思维、打破常规,重新对旅游综合服务区进行二次规划设计,利用山体沟谷38米的高差,高起点规划建设以“一带一坊”为主题的7个生态半岛,使镇区水系得到有效利用,形象面貌发生根本变化,镇区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再造出与六盘山、老龙潭等景区呼应的旅游度假服务集中区、游客避暑观光的休闲地。配套推进镇区地下管网、特色街区、农家乐改造、景观小品绿化亮化、旅游连接线、居民安置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美化了镇容村貌,解决了居民生活垃圾乱倒、污水直排等现象,为全县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美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起到了直接示范作用。

(四)功能补足,复合改造。综合整治中,泾源县坚决克服大拆大建,跳出就工程而工程、就项目而项目的单向思维,以预防地质灾害、保留村庄风貌、维系生态根脉为总揽,坚持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与人工生态系统改造相结合,紧密结合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渴盼,捆绑项目、集约使用,多部门配合协作,依山傍水对道路、村庄、环境进行多功能配套、复合式改造。农村标准化道路建设上,结合过往车辆安全、游客自驾观光等要求,重点对临近村庄、靠近景区、接近县城集镇的路段,合理拓宽道路、新修道路排水集雨边沟、灾害避险停靠点、车辆休整驿站、游客观光休憩广场、路边景观小品,配套增加车辆加油加水、商品销售、信息消费、住宿休憩等功能性设施,为县内外不同人群提供通行休憩、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美丽村庄整治上,在不改变村庄生态风貌的前提下,一方面运用人工生态系统整治方式,对农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设施给予高标准、全方位配套,通过建设文化广场、篮球场、精致小品,为群众生产、生活、健身、休憩提供场所。另一方面运用系统治理办法,通过集中建设垃圾站、填埋场,引导群众归类处理垃圾,从根本上治理垃圾随意倾倒、房前屋后“脏乱差”现象。同时对准农村“三留守”对象,结合美丽村庄环境整治,就地改造新建一批公共用房、过渡安置房,通过开办老饭桌、托儿所、文化站、医疗室、小商店、安置房,为一大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及部分地质灾害区生态移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努力让“三留守”人员每天能吃上热饭,喝上干净水,住上暖心房,过上踏实日子。

(五)减量循环,再生利用。垃圾处理是新农村建设的软肋,也是美丽村庄建设绕不过去的大难题。综合整治中,泾源县坚持减量化、清洁化、可再生原则,集中加大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生物性污染物的科学治理,以强有力的“净化”手段治理“脏乱差”。垃圾处理上,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村运输、乡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在105个行政村统一建造标准化垃圾箱,实行统一封闭收集、填埋、处理,有效防治二次污染发生。根据各乡镇实际,高标准建设垃圾填埋场,对所收集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垃圾无人治理的难题。同时,县里转换思路,最大限度地推动垃圾废弃物再生利用。省道101线改造中,因工程挖掘新增了272万方土石废料。为有效利用这批废料,县里采取异地处理方式,将这些土石废料外运到相关镇村路段,填充道路两侧沟壑,就地造面造景,实现废弃物再生利用。兴盛乡下庄、下姻两个村改造乡村道路、整治美丽村庄中,巧妙将大量建筑废弃砖瓦、边角料运用于游步道、人行道、小广场的地面上,既使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又创设出一个个景观各异的人行便道、景观小品。

(六)创新机制,全民参与。为巩固扩大整治成果,推动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泾源县创新机制,坚持政府购买服务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积极引入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参与整治与维护。今年以来,县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根据主干道每公里1名保洁员的标准,重点从全县农村低保对象中聘用了588名乡村保洁员,按照“一包五定”办法,对整治过的乡村道路、美丽村庄环境卫生进行定时清扫、全天保洁,既为低保人员创造了就业岗位,又大幅降低了政府投入成本,还带动养成全县居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好风气。六盘山镇张堡综合服务驿站是县里结合国道344线改造增建的一所多功能交通休憩中转站。建成运营后,县里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将驿站打包交由邻近村庄农户承包经营,引导驿站自管自营自维护。投入运营以来,这个驿站以优质服务赢得过往车辆青睐,每天都有上百辆车辆进站加水,极大方便了司乘人员,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有效增加了经营户收入。

二、主要成效

通过半年整治,全县农村环境发展重大变化,美丽村庄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改变了面貌。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受益地区的乡村道路、镇区庄点面貌及周边生态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既扮靓了绿水青山,也为全区奉献了一片生态休闲胜地。一条条县乡道路变身为进出通畅、风景宜人的景观大道、休闲便道,让行人游客、运输车辆通行更方便、更愉悦;一座座乡镇村庄变身为整洁文明、功能齐全的生态小镇、美丽乡村,让人们居住更舒心、更怡然;一处处自然山水变身为风景独特、主题鲜明的景观盆、精致小品,让游客游览观光更如意、更悠然,并在空间上连缀形成全县生态环境全域一体的发展格局,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打造西部旅游休闲避暑胜地增添了不少新景,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养成了风气。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县脏、乱、差顽疾得到根本治理,镇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特别是广大老百姓,主动摒弃过去随手乱扔垃圾、随意倾倒垃圾的不良行为,自觉运用现代文明方式维护身边环境,爱卫生、讲文明、重道德的社会风气正在全县范围养成。

三是赢得了民心。通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暨美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长期存在农村环境治理“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根治,老百姓对此拍手欢迎,更对党和政府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大家普遍认为这件工程办得实、办得好,办到了人心上。

四是振奋了精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大变化,让广大群众的精神很振奋。特别是美丽村庄、生态景观的涌现,改变了泾源地处偏僻、无人问津的窘境,让群众和游客眼前一亮,广大群众爱家乡、建家园的激情活力更加激扬。

五是涵养了内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微观治理行为,却为泾源生态立县、绿色崛起锻造了强大内生动力。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山乡农村的生态承载力、绿色发展力、产业成长力、社会文明力得到极大提升,一大批群众依托绿水青山、美丽村庄主动开发旅游、苗木、草畜等产业,因势利导发展家庭农家乐、村寨旅游等,实现了不出家门就能增收的梦想。同时吸引了大批外出劳务人员返乡创业,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涌入。今年1~6月,全县游客接待量突破20万人。不少外地游客感慨:没想到宁夏还有这么美的地方,泾源还有这么美的风景。

三、几点启示

(一)生态立县是根本。泾源有着全自治区最富集的生态资源,绿水青山是最大优势。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佑守好这片美丽家园是全县干部执政为民的最大责任、最高使命。综合整治中,泾源县坚持把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融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按照全域一体的生态化建设理念,用生态之魂牵引环境整治,以生态之力涵养环境之美,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环境改造相得益彰、生态文明与人居环境共享共荣的多赢效果。实践也证明:在泾源这样的生态富集山区县,推进建设与发展,必须守好生态这个立县之本,守住生态这个文明底线。

(二)以人为本是核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为了广大老百姓。开展整治工程以来,泾源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务实为民,时时处处从老百姓的现实需求和根本利益出发,尽力把问题考虑的多一些,把工作做的实一些,把功能配套的丰富一些,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众生活成本,创造优美环境,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提高生活品质,过上更加舒心美好的日子。实践也证明:只要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群众支持,也只有把群众利益维护了,保障了,发展了,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受到群众认可,筑牢党和群众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

(三)因地制宜是前提。泾源是典型的山区县,立地条件、气候特征与川区有着根本的区别。综合整治中,县委、政府坚决反对大拆大建,不乱折腾。在财力困难,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县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道路改造、村庄建设,保留了山水生态风貌,维系了自然生态系统,同时通过人工生态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农村家园环境,形成了山水相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实践证明:尊重规律、尊重民意,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建设、抓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抓,分类推进,坚决防止照搬照抄,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只有遵从规律、因地制宜,才能做出让老百姓信得过、靠得住的实绩来。

(四)精打细算是方法。泾源财力薄弱,是山区穷县。综合整治中,县委、政府积极想办法,出招数,创新思路、创新机制,精打细算做好财政支出文章,努力花小钱办大事。半年来,全县投入到这项工程中的财政资金约有1500万元,但却撬动了近亿元的社会投入,释放出公共财政强有力的拉动能力。特别在344、101等国省路改造中,通过收支“加减法”,采取土石填料转换,为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募集到了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实践证明:穷财政要紧着过,必须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切实把有限的公共财政用到刀刃上,切实防止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五)改革创新是动力。农村环境整治是一场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长线工程。泾源县创新城乡环卫清洁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吸引当地群众、外部力量参与整治工程,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环境整治保障能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动力,只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就能有效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推动农村环境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只有依靠改革创新,欠发达地区才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

(作者马威虎  泾源县县长)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