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19.10.2017  09:03

——宁夏推进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纪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2016年,中宣部安排专项资金6060万元,全力支持宁夏贫困地区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截止今年9月底,606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打通了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化工程点亮农民精神之光

              10月11日上午,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秦腔自乐班的成员们早早聚集到新建成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院,他们拉的拉,弹的弹,唱的唱,高亢嘹亮的唱腔和欢快的器乐很快吸引了村里人前来观看。

              “现在是农闲时节,到村文化服务中心看看秦腔自乐班演出还是挺过瘾的。现在我们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要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正在观看秦腔自乐班演出的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村民邵忠玉脸上写满了喜悦和满足。他笑呵呵地说:“自从建了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搞活动再也不愁没有地方,政府为咱老百姓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盐池县盐州艺术团演员下乡培训农村文艺能人。

              在红寺堡区,香园村有“民俗文化第一村”之称。村主任郭锐说,香园村大部分村民是从南部山区隆德县搬迁过来,隆德县本来就是文化之乡,搬迁来的隆德人也将秦腔、秧歌、高台社火等民间艺术传承到了香园村。前些年刚搬来时,自然条件艰苦,村里想搞文化活动也没有地方,村民爱打麻将消磨时光,自从建起了村文化服务中心,打球、看书、上网样样都行,村民们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自今年6月建成以来,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开展文体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去处。“乌沙塘村有种植大棚韭菜的传统,目前全村有223棚设施韭菜,每棚韭菜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现在有了电子阅览室,农民不仅可以上网学习种植技术,也可以为韭菜找销路。”乌沙塘村驻村第一书记马青富说。

工作人员正在装球网。

              盐池县王乐井乡官滩村副支书王生泰说:“我们借助村文化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开展滩羊养殖技术培训,让养殖户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养殖方式,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滩羊出栏时间由过去的八、九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五个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仅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更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知识宝典”。如今的宁夏大地,农民走进文化服务中心学习知识、娱乐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

用“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

              2016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宁视察期间,强调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扎实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并提出要紧紧抓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把宁夏建成全国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省区。

新建成的文化服务中心。

              “国民之魂,文化予之;国民之魄,文化铸之。”针对宁夏文化小康的短板和瓶颈,中宣部安排专项资金6060万元,全力支持宁夏贫困地区606个村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列入自治区政府10项民生实事,并将其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十大工程”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自治区财政拿出配套专项资金6060万元,整合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单位支持资金共计1.5574亿元,统一下达到9县(区)统筹使用。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自治区专门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宁夏文化扶贫工程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实施方案》和《建设管理使用办法》,明确项目建设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提出实现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的“四到”目标。建设中,参照中宣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七个一”标准,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实行“一村一品”。

乌沙塘村村民正在电子阅览室里上网。

              值得一提的是,各县(区)在项目建设中舍得投入,累计整合“五通八有”扶贫、乡村旅游、美丽村庄、“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1.6343亿元,与自治区下达资金捆绑使用,进一步提升了项目建设标准。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下辖64个行政村。按照计划,红寺堡区纳入自治区文化扶贫工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的只有25个村,但当地克服财政压力,整合各类资金2700多万元,按照“七个一”标准为全区64个行政村配套建起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图书(电子)阅览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影视器材和一套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了项目村村全覆盖。

              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606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高标准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10月17日上午,盐池县盐州艺术团“盐池说唱”演员侯文礼按时来到冯记沟乡冯记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活动室,为村里指导培训文化带头人。

              “在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弹三弦、吹笛子,二胡拉得越来越像回事了。”康建勇是冯记沟村的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由于条件所限,从未接受过正规培训,表演水平一直上不去。得益于侯老师培训指导,他的表演技能有了很大提升。说话间,康建勇和候老师为大家一起表演了“盐池说唱”——《精准扶贫暖民心》,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盐池县冯记沟村村民在文体活动室下象棋。

              今年以来,盐池县结合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盐州艺术团包乡镇机制,组织艺术骨干每月下乡培训指导农村文艺能人,抓好村级文化带头人培育和“乡土艺术家” 的培养,积极推进“送戏下乡”和“农民文艺调演”等流动文化服务项目,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目前,已经打造出了“麻黄山道情”“王乐井皮影”等传承历史记忆、彰显地域风情的文艺精品,丰富了基层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阵地建起来了,保证其真正发挥作用是关键。今年以来,宁夏坚持免费开放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让文化阵地用起来、文化能人动起来、基层群众乐起来。宣传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乡村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组织全区优秀剧目到农村巡回演出3000余场次;组织区、市、县三级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下基层结对帮扶,开展业务指导辅导。同时,采用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为每个项目村招聘1名文化专管员,签订管理服务责任书,实行坐班制,依据绩效考核发放补助。此外,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44名有文艺专长、热心公益事业、乐于组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文艺骨干驻村组织文化活动。

乌沙塘村村民正在打乒乓球。

              为了保证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健康运行,宁夏对606个村文化专管员开展集中调训。各项目市、县分别对专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活动,共拨付专项资金近650万元,选派700多名专业院团文化工作者及志愿者开展各类文艺培训,先后培养了近200余名文化业务骨干。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补齐了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提升了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激发了贫困地区文化发展的活力,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记者 杨洲 徐静 文/图)

              稿件来源: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