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我区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形势平稳

26.01.2018  14:33

  我区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形势平稳

  近年来,全国H7N9防控形势严峻,我区野鸟中陆续监测到H5N6、H7N9禽流感病毒。自治区高度重视,农牧厅对H7N9疫情形势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进一步加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家禽禽流感病原学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防控了禽间和人间禽流感疫情。

  从2016年开始,全国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流行毒株从H5N1转变为H5N6,并占到病原学监测总数的80%。从2017年开始H7N9病毒发生变异,对家禽也呈现高致病性。H5N6和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都能引起家禽大量发病和死亡,也能引发人的发病和死亡。特别是H7N9,自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在我国长三角地区首次发现以来,到2017年5月,我国内地25个省共报告病例1486例,其中586例死亡,病死率约40%,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2017年,我区陆续采用与H5N6和H7N9匹配禽流感疫苗对所有家禽进行了免疫,有效控制了禽间发病风险。在我区周边甘肃、陕西、内蒙等省份均出现人感染H7N9病例,陕西、内蒙还发生家禽H7N9流感疫情的情况下,截止目前,我区禽间和人间均未发生H5N6和H7N9流感疫情,禽流感疫情形势保持平稳,保障了我区畜牧业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开展强制免疫。使用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H5,Re-8株+H7,Re1株)进行全面免疫,共免疫家禽1224.26万羽。二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排查。增加监测比例和数量,及时消除疫情隐患。2017年,在全区养殖、交易、屠宰等重点环节采集监测禽类血清样品13580份,H5和H7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8%和83%;监测病原学样品5778份,H5和H7高致病性禽流感原学监测全部为阴性,监测出H9亚型(中低毒力)禽流感阳性43份,阳性率为0.74%。加强疫情排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出现外地低价活禽大量调入和本地家禽不明原因大批死亡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核查。三是强化流通监管。开展“跨省调运活禽卫生监督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贩运人员监管,规范活禽及禽蛋交易秩序。陕西、内蒙等周边省份发生疫情时,在与疫区毗邻的盐池县、惠农区设立临时性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检查拉运家禽及其产品的车辆,防止了疫情的传入。四是强化活禽市场监管。协调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禁止销售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活禽,禁止在活禽市场内销售禽苗,努力降低病毒由活禽市场向人传播的风险,努力降低病毒由活禽市场向养禽场传播的风险。五是加强督导检查。在全区开展了4轮防疫督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农牧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并将督查情况进行通报。针对活禽市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将督查通报抄送各市县人民政府,进一步督促工作落实。

  当前,我区家禽使用与流行毒株匹配的疫苗进行免疫,且免疫抗体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发生区域性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较低。但是受春节前活禽跨省调运频繁,活禽市场监管难度大,候鸟即将大量回迁等不利因素影响,冬春季节我区禽间发生H7N9等流感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自治区农牧厅将继续加大与林业、卫生、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和配合,积极做好H7N9流感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