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副主席曾一春:推进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04.04.2016  21:38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学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的形势,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措施路径。就我区而言,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是要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规模与效益的问题

农业是宁夏的传统优势产业,特色农业是宁夏的一张名片。推动我区农业发展,规模是必要条件,而提质增效应是根本追求。就总体规模而言,“十二五”以来,我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受水、耕地等资源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继续靠扩大面积和规模已经不现实。与其他省区相比较,宁夏在农业规模方面,除牛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3.6%以外,粮食、肉、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不足全国总产量的1%。但是在提高生产效益方面,我们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我区水稻最高亩产700多公斤,最低亩产仅400多公斤;亩产值高的可达2200多元,差的只有800元左右。因此,在目标路径、推进措施上,要从过去注重追求面积和规模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变化,合理确定产业规模和结构,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上来,补短板、降成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二、关于生产与加工的问题

生产与加工有机结合、有效匹配,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我区农业发展在生产环节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比较大,农业的比较优势也主要体现在生产水平上。加工转化增值则是短板,我区目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主要表现在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而散,加工产品比较单一粗放,产业链、加工链短,产加销融合度不高;生产与加工不配套、不协调。这些都直接影响我区农业竞争力的提高。纵观国内外农业发达地区,真正价值链高的农产品,其效益恰恰是体现在加工转化上。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足,因情施策,对症下药,努力推动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新突破。一是更加重视按市场需求,加工更多适销对路的好产品,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这正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比如,我区的枸杞、优质牛奶、盐池滩羊肉等,就要在精深加工上下大力气。二是选好目标市场,盯住高端人群,采取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等各种办法,提升现有加工能力。比如,在奶产业和牛羊肉生产上,可以走生产高端婴幼儿奶粉、冷鲜肉、分割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路子,从而赢得更大市场。三是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个大好机遇,立足优势产业,加快产加销的融合,做好规划设计,争取项目支持,弥补这方面的短板。特别是随着规模经营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可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发展空间,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三、关于质量与品牌的问题

品牌是市场信誉的凝结,是企业的形象;质量是品牌的核心,是企业的生命。二者有机结合,效益就能倍增。打造“一特三高”精品农业,核心是高品质,这是基于宁夏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提出的。但是,良好的自然条件并不一定就能产出优质的产品,道理显而易见。抓产品质量必须首先抓住品种这个关键。品种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内因。我区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种培育和普及上尚有差距,也有潜力。比如,种植业品种老化、退化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南部山区小麦、杂粮生产中,以粮代种的现象还不少,制约单产提高。再比如,我区肉牛品种比较混杂,高品质的肉牛比例不高。因此,我们要把优质品种的培育和引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良种的提纯复壮和扩繁力度,提高良种的普及率。从外因分析,影响我区农产品质量提高有两大因素,一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标准的执行不到位;二是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因此,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标准的执行力。通过严格执行生产标准,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投入品,切实保障生产环节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检验监测和执法力度,形成覆盖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在品牌建设上,目前我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好品牌、大品牌,甚至有的产品没品牌。比如,我区的冷凉蔬菜品质好,需要好品牌包装;枸杞、滩羊独一无二,需要大品牌包装;还有很多农产品质量也很好,需要新建品牌包装。品牌培育要精心策划,专业设计。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搭建多种平台,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形成产品产区优势。支持企业争创品牌、打响品牌,通过品牌影响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关于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受自然、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统筹考虑多种因素,不断开拓,不断整合,不断创新。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变化中创新,在发展中创新。首先,创新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科学规律。比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能打破;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要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环节一个也不能丢;新产品开发,要有需求、看市场、讲效益,这几方面都不能少。其次,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动力,重点应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两方面发力,既要抓好新品种的培育、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也要抓好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艺的融合,以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政策创新是保障,重点要在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等方面下功夫。今年,我区出台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新办法,采取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手段,引导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方法创新是路径,要不断破除思维定势,打破不良惯性,跳出狭窄思维,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在把握好“时、效、度”的基础上,增强新常态下谋划大局、制定政策、解决难题、推动落实的能力和水平。抓好创新,还要注重继承发扬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传统。比如,我区多年坚持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建立的特色优势产业“两组一会”(产业指导组、技术服务组和产业协会)工作机制,采取的“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励办法,以及在农村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典型,都应该继承和发扬。总之,要注意在创新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努力培育更加健康的新业态、更可持续的新动能,推动农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不断增强。

五、关于政府与市场的问题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导航和政府护航作用,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新课题,特别是对于我区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内陆地区尤为重要。过去,往往习惯靠政府的力量推动工作,或者说政府这一手较强,而市场这一手相对较弱。现在,必须要认识到,市场机制是农业结构性改革最根本的动力,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举。政府的事做好了,企业的事做到位了,市场机制自然就活了。对于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品牌包装、市场营销等工作,要由市场主体去做,这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政府则要主动转变职能,找准定位,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按照中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把该放的要放到位,该抓的一定要抓好,认真履行市场秩序维护、标准制定、质量监督、动物防疫、要素配置、基础研究、公共服务等职责。总之,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要共同作用,协调发力。

六、关于见物与见人的问题

工作中,我们一般习惯就事说事,聚焦点是在物上,往往忽视人的因素,常常会有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所谓见物见人,就是考虑问题、推进工作,要把握好人和物的关系,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讲,就是要重视人的观念转变、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有了这个前提或者说基础,很多事就好办,因为事在人为。毛主席说过,“世间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实践中,考评绩效既要看经济发展指标,也要衡量队伍建设状况;既要考核物的硬指标,也要考核人的软指标,这是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的要求。我们提出今年在农口系统开展“学习年”和“大调研”活动,着眼提高农口干部整体素质,这是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的举措。另外,从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角度讲,也是见物见人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另一个角度讲,实现全面小康,本质上说是实现人的小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既要见物也要见人的本质内涵和要求。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