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王成玉的科研“长征路” 赔育出玉米稻

26.10.2016  19:02

  站在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通南村马孝家的水稻田梗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块稻田虽只一路之隔,长势却天壤之别:一边纤细柔嫩,一边穗沉叶茂。马孝告诉记者,长势好的是84岁的王成玉老人培育出的玉米稻。

  王成玉是银川糖厂退休的总农艺师,也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

  1961年,王成玉在花盆尝试用枸杞做父本,辣椒做母本,进行杂交试验,眼看试验即将成功,文革来了。那个年代,搞科研是“不务正业”,新品种被当作“怪物”,王成玉因此被审查、批斗。

  2007年,退休赋闲在家的王成玉重拾旧梦,和老伴再次踏上科研“长征”路。

  在同行眼中,跨属、跨纲植物之间的杂交育种是学术界的禁区,嫁接了也活不了,王成玉的研究因而饱受质疑。

  科研经费不够,夫妇俩就卖掉住房,搬到女儿家住;没有温棚,他们腾出卧室,在客厅一住就是几个月;为了解决杂交种子不发芽问题,他们用自己的体温催芽,夜里发芽罐也不离怀……

  寒来暑往,十年如一日,王成玉夫妇不仅打破学术界的禁区,实现了跨属、跨纲植物之间的杂交育种,还成功申请了12项杂交育种国家专利,一些杂交育种得到的新品系具有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一些品系则融合杂交双方的优点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别看现在籽粒饱满、茎杆粗壮、叶子宽大,当初插秧时不知多少人在看笑话。”马孝说。

  插秧时,玉米稻1亩地只用1.5公斤种子,传统的水稻最少都要20公斤。1穴只用1株苗,行距30厘米,株距15厘米,大伙都认为马孝在玩“过家家”。

  没成想玉米稻的分蘖性极强,一株苗平均分蘖18穗,最高的达到32穗。

  继枸杞番茄、枸杞辣椒、大豆向日葵之后,王成玉利用自己独创的“远缘复式杂交技术”,把玉米“”给水稻,成功结出“玉米稻”。

  王成玉告诉记者,“玉米稻”采用远缘杂交技术,用玉米作砧木,与水稻无性杂交,在水稻开花前,将其雄蕊去除,再用玉米的花粉为其授粉,完成有性杂交,从而培育出此新品系。

  “水稻是三碳植物,而玉米是四碳植物,光和效率高,根系发达,吸收养分能力强,且茎粗叶大,抗病性强。玉米稻继承了这些优点,一颗种子分蘖20多枝,每枝穗结实平均在120粒至150粒,而普通水稻分蘖5枝左右,每穂结实只有80粒至110粒。”王成玉说。

  今年8月份,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中科院植物所、复旦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对王成玉等人的研究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认为植物嫁接与远缘杂交导致基因水平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国际性科学难题,王成玉等人的工作,为我国今后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我已经84岁了,可我的万里长征才走过一小段。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只希望能够踏踏实实做自己的试验,在有生之年再多拿出几项科研成果来。”王成玉说。(记者 张瑛)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