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的梦想都开花

05.06.2017  20:50

  

  银川市金凤区“3·15专场招聘会”上,求职者正在接受用人单位问询。


    盲人按摩师李健(左)向学员传授按摩技法。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祥和社区为辖区残疾人定期举办按摩技能培训,助力创业就业。     隆德县六盘山扶贫产业园里的宁夏新坐标鞋服公司专门生产高端羽绒服,解决了230余名本地农民就业。     何富成 插图

    何富成 插图


    何富成 插图

  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是每个人的梦想;拥有一份稳定踏实的收入,方能让一个家庭生机勃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基本民生底线。

  思民之所想,做民之所盼。多年来,宁夏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将其列入政府民生计划和效能考核,以责任清单“硬杠杠”换人民生活“定心丸”。

  一条条保就业、促创业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人民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一个个脚踏实地、联动共进的举措,让群众多角度多维度尽享就业呵护;一次次新探索、新创造,成为撬动就业创业升级的有效支点,为未来描画出清晰底色。

  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宁夏在就业创业上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民生答卷:“十二五”以来,宁夏采取有效措施保就业惠民生,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6.3万人,年均保持在7.6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22万人,年均0.6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低于4.2%,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在宁夏,只要勇于追求,所有梦想都会花开!

  精准之策,护航每名求职者

  5月中旬,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正在举办一期食用菌技术培训班。

  棚里,来自合肥的老师权循春用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一遍一遍地重复要点。

  村民马志梅,用耳听、用眼看,掏出儿子的笔和本一笔一划地记,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刻在心里。

  “应该说,我现在不是农民了,是产业工人。”对于新身份,马志梅很自豪。

  3年前,马志梅从原州区移民至此。一直以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原隆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培训班一个接着一个开。这让39岁的马志梅看到了希望:只要认真接受培训就能上岗,日工资70元,工作就在家门口。

  步入中年,马志梅结束了伸手要钱的日子,活出了新精彩。

  实际上,在我区每一个求职者就业的前行路上,都有一双无形的政策之手,相伴身边、倾力扶持。

  护航马志梅的,是我区不断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完善定单、定岗、定向职业培训方式,实施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护航石嘴山姑娘温敏的,则是我区打造的高效、便捷的公共就业信息化服务网络。

  温敏大学毕业半年,却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待业在家。

  “有次到社区办事,看到一台智能求职终端机,觉得好玩,就试了试。”温敏回忆。对于90后的温敏,录入信息只用了不到10分钟。让她没想到的是,就是这10分钟,给自己带来了“饭碗”:“刚过了2天,一家挺大的公司通知我去面试。

  这台终端机,是2014年,石嘴山针对招聘过程中供求之间信息不协调等问题,建成的西北首家智能化人力资源市场的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智能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网发布招聘信息,求职者可以凭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在求职终端上扫描无纸求职,实现“天天招聘会”“天天可求职”。

  瞄准就业需求,以顶层设计为蓝图、分项发力,精准到行业、精准到个人。“十二五”以来,我区先后出台了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开展自治区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开展“塞上骄子回乡行”、实施“外语+”复合型人才回乡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重大项目、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现代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就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

  如今,我区家门口就业的门槛更低了,就业多元化的选择更多、环境更好了……

  再看这样一组数据:7.29万,7.3万,7.48万,7.71万,8.01万……这是我区2012年至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网格上绘出了一根奔跑向上的箭头。

  关注重点,织牢就业“经纬线

  这5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步增长,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强。

  这5年,我区高校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2%以上,2016年达94.5%。

  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为大学生许一个热气腾腾的未来,我区须臾不敢放松。

  务实之举,让就业硕果盈枝。

  5月26日,银川大学举行校园招聘会,来自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251家区内外企业进校揽才,吸引了3000多名银川大学的本、专科毕业生进场应聘。

  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杨悦抱着简历进场应聘,文员、教师、销售……多种职位、多个选择,让杨悦目不暇接。投出的几份简历,都初步审核通过。

  这些年,银川大学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已与5家企业形成合作共同培养社会使用人才,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就业典型50强,学生年年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不仅仅是银川大学,进入4月,我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校园双选招聘活动纷纷启动。4月26日,宁夏大学的招聘会上,来自区内外320多家用人单位与4700多个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洽谈,为毕业生提供5200多个就业岗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举办的校园双选活动中,参加招聘的156家用人单位中,为毕业生提供3500多个就业岗位,双选会现场达成意向性就业1020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要面向学生精细服务。

  在校园招聘会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区还举办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技术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面向2017届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活动。通过“互联网+就业服务”和“精准就业服务”等模式,有效利用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多种措施,及时宣传国家和我区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规,有效传递毕业生就业信息,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创新之策,帮大学生通关过卡。

  2015年,我区实施“2+5”计划,“2”即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和“大学生就业促进”两项计划,通过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实现宁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更加公平、公正、规范,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人数持续增长;“5”即开展“共圆就业梦”就业创业5项系列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就业创业培训”“专项招聘”“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认定”“就业援助帮扶”5大系列活动,推动宁夏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多数量的创业。

  2016年,参加我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实习的人员,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为让高校学子顺利进入人生新阶段,这5年,我区年均出台一个专门文件,组织开展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千方百计开辟就业渠道。其中,每年统筹政府项目招录高校毕业生近万人。

  与高学历的大学生相对的,则是破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职工、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人员、残疾人、低保对象等就业困难人员及刑释解教、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对于他们,我区扎实开展了就业援助服务月和零就业家庭清零计划,加大援助力度、兜住了民生底线。

  银川如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哈小梅工作起来比任何人都勤勤恳恳。

  之前,哈小梅在家待业,丈夫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哈小梅一家陷入绝境。社区负责人了解到情况后,和辖区企业协调,为她争取到工作岗位,让这个小家又有了“活水”。兴庆区前进街市民杨勇,因被查出患有慢性肾衰竭而失业。前进街办事处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争取了公益岗位。

  我区还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实施方案,通过企业内部挖潜分流一批、创业创新转岗一批、企业内部退养安置一批、实施再就业行动帮扶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等五条安置渠道,完成8个煤矿35名职工和神华宁煤涉改的1万余名职工安置。

  仅2016年,我区就购买公益性岗位7097个;帮助8077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经纬交织”,织出百姓幸福远景。

  厚植沃土,宁夏进入“创时代

  大学校园里,永远充满着青春和激情,永远不缺乏新思维和创新思想。

  5月25日,北方民族大学大三学生张亚东和几个同学正在紧张地制作一个全景视频:“刚接的一个单子,时间挺紧的,我们得尽快完成。”脸上还带着些许稚气的他像一个职场老手般督促着同伴们的工作。

  虽然身处象牙塔中,但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内心却并不“安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校园外更广阔的世界。

  2011年,北民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当时没有经验可遵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确定了‘以兴趣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王福平说。在保证课业合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新创业计划,学校为学生保驾护航,尽力提供一切引导和帮助。

  2012年,学校成立了宁夏首家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分为校内“育种”“育苗”创新园区和校外“育树”“育果”创业园区,实行系统化、不间断、跟踪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帮扶和服务管理模式,形成了‘一条龙’式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生们很快将想法付诸行动,特色鲜明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创业孵化生态链条开始在北民大建立起来,以“兴趣驱动”结合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授课,形成师傅带徒弟、传帮带的模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目前“育种”“育苗”园区的各类创新团队有48个,来自不同学院的5000多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的明天添砖加瓦。

  毕业后,项目前景较好且有意愿继续创业的毕业生转入“育树”和“育果”孵化园建立企业,学校将提供2000至20000万元基金扶持,并免除房租、水、电、暖等基础费用。

  有了“包办”一切的“娘家人”,学生们更是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湖北小伙刘飞毕业后选择在园区开创自己的事业,5年的时间他的企业从一棵小树苗长得枝繁叶茂,他主营的西夏沙画不愁销路,每年营业额达50万元。目前,孵化园内入驻企业近50家,三两好友,明确的目标,一间小屋就是他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北民大创新创业学院的成功,是我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真实缩影。

  “十二五”以来,我区通过“五证合一”、税费减免、简化行政审批,释放了市场活力。

  “十二五”以来,我区出台一揽子鼓励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强化创业制度保障。

  “十二五”以来,我区大力加强创业培训,实现了创业培训对象全覆盖,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创业培训质量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区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取消了户籍限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反担保门槛及推动“创业贷款+商业贷款”等举措,大大降低创业融资成本,进一步畅通了创业者的融资渠道。

  完成创业能力培训7.6万人、培育小企业2.01万家、培养小老板4.48万个、创造新岗位22.67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36亿元、创业带动就业13.95万人。

  成绩来之不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这颗撒播在宁夏大地上的种子,在一系列暖政的孕育下,正向着太阳,尽情生长、尽情绽放。

  延伸阅读

  众多“利好”政策托底

  返乡农民工 家乡有作为

  本报讯 (记者 张国礼 周宏 周一青 张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日前,记者从自治区人社厅了解到,针对返乡的农民工,我区有多项政策扶持。

  据介绍,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同等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

  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规定条件的,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税费减免和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

  对返乡农民工等人员返乡投资兴办且从事国家不限制或鼓励发展的产业,企业自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自用房产的房产税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除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从其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1年至第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我区还允许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在符合安全、环保、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登记为创业场所。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允许返乡农民工等人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收益权、货币、实物和知识产权等作价出资,货币出资和非货币出资不受出资比例限制。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个人给予最高额度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最长期限2年,财政部门按规定予以贴息;贷款期满后可展期1年,展期不贴息。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属于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可按规定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贷款基准利率50%的财政贴息。

  此外,自治区财政对达到国家和自治区创业孵化园建设标准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园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补贴资金,所需经费从就业资金中列支;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对建设达标并投入生产运营的创业园区给予一定的补贴资金。 (本报记者 张国礼 周 宏 周一青 张 贺 本版照片均本报记者 王鼎 摄)



陕甘宁首个人力资源交流协作联盟成立
  6月12日,记者从银川市就业与创业服务局获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甘宁首个人力资源交流协作联盟成立
  6月12日,记者从银川市就业与创业服务局获悉,新华网
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为教育扶贫再助力
  新华网银川6月7日电(马鲲)7日,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三期助学项目在银川启动,该基金将从今年起新增捐资12.新华网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