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军:用行动诠释智能制造工匠精神

22.05.2018  14:43

  “以前的铸造车间,不仅噪声隆隆、四季高温,而且黑色粉尘遍布车间每个角落,工作一天下来,整个人都是黑的……现在企业制造流程逐渐智能化,3D打印技术用一道工序就能将砂型制造环节的模具制作、造型、造芯、合箱四道工序全部替代,铸件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精度从最高正负1毫米提高到0.2毫米左右。”宁夏共享模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模具”)七级模型工徐建军自豪地说。

  在共享模具,有太多的人可以称得上工匠。他们有千张面孔,却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沉得下心、俯得下身。而这,便是实干。在实干中、在平凡岗位练就自己的一项项绝活儿,用行动诠释“坚韧、执着、专注、极致”的工匠精神。

   坚韧,铸就“宁夏制造”荣耀

  在共享模具有这样一句话——眼精不如手精,手精不如常捣腾。“常捣腾”传递的是“看十次不如干一次”的朴素道理。在同事眼中,徐建军就是一个“常捣腾”、又爱钻研的人。“有时为了改进技术,他常常会在车间熬夜到凌晨一两点。”从传统模型工到科技进步奖,从数字化技术到3D打印,从三峡水轮机叶片到华龙一号核电,作为共享集团为数不多的七级模型工,徐建军专注技术研发,近30年的坚守,他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填补模具制造空白,实现铸造行业的转型升级,铸就模具领域“宁夏制造”的荣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手工制作需要继续发扬,也需要创新突破。机器人替代人,从而解放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于是,共享模具提出实施虚拟制造,成为模具制作先行者。模具制作实现从白图、二维到三维的转变,现场不再有白图的存在,而是全部在BOX机上查看和测量,模具工艺、铸造工艺、模具结构、铸造信息要全部上传到系统查看。流程再造转变的不仅仅是观念,更是勇气和决心。为此,徐建军从想法、实践、失败、分析的反复“捣腾”中,经过反复试验验证,让他找到了解决办法。在徐建军的主导下,一个唯一贯穿全过程(下料、毛坯、加工、组装、油漆、检验)的标识体系产生。

   执着,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早在2012年,共享模具就提出“数字化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制造、效率倍增”的转型思路,并紧跟两化融合等政策导向,编制了“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TIDE)”建设总方案。引进,消化;再引进,再消化,经过两年多的“摸爬滚打”,共享模具已经成功研究出3D打印高端成形工艺,铸造用3D打印设备制造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而这其中,徐建军功不可没。“工作交到他手上,大家都放心。”在共享模具,许多职工都这么夸徐建军。

  2016年,3D打印的成功引入和发展,使共享集团站在了新的起点。3D打印产业化的应用从共享集团走向全国,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成立,更使共享人信心百倍。3D模具的产生,又使得模具面临一次全新的革命。要实现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对接,将数字控制的精确品质传递到打印成品中,徐建军,自然就成了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传统制造是先制造模具,再实行验证后才能发现产品的缺陷,这是成品率不高的一大原因,共享铸造车间实施“智能制造”,由传统的先制造模具再实验转变为了用电脑把产品模拟制造出来,先实验,再生产,提高了成品率。

   专注,建立铸造“智能工厂

  徐建军虽然文凭不高,但他做事严谨细心,责任心强。徐建军加入到3D模具项目组,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化解工作中的难点。他不断进行FDM3D模具设计,并优化模具的工艺设计和现场可操作性,优化工艺参数和模具结构。经过与项目组的共同努力,历经1个月时间,徐建军主导提出的打印头改用6mm挤压式打印头,线宽为8mm,层厚为2mm的整体打印参数,使得打印效率提升3~5倍,同时实现了成本下降。

  “3D打印出来的产品,不仅仅降低了人工成本,3D打印机还大大提高了产品成品率,实现了节能减排。以发动机上的缸盖为例,以前生产成品率不到60%,用了3D打印后,大概会把成品率提高到95%以上。由于车间推行‘智能制造’,生产工作的主角不再是工人,而是智能化机器,同样的产量,原来手工铸造的人数,比现在需要多将近一倍。所以我们通过3D打印这条线,既实现了绿色制造,又降低了人工成本。”共享模具有限公司装备分公司负责人撖俊虎说。

  要彻底改变传统铸造工艺,只有一两架3D打印设备显然是不够的,建立铸造“智能工厂”势在必行,而这对徐建军来说,更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