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绿水青山酿出甜蜜事业

13.09.2019  20:54

  9月9日清晨,彭阳县王洼镇李岔村养蜂人赵志刚早早起床洗漱完毕,烧了一壶开水,泡了一杯浓砖茶,顺手捏起刚出锅的热饼,来到后院蜂场例行检查。

  观天气,看工蜂出勤,查蜂王是否安好,检查蜂群有没有异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养蜂既要手脚勤,也得用心看,这样才能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养蜂50余载,勤看是赵志刚总结出的经验。

  工蜂在蜂巢忙出忙进,一切安好,赵志刚端着茶杯拿着饼,坐在蜂场旁那棵树冠如伞的老杏树下安心用餐。

  养蜂人一天的生活,从清晨一杯浓茶,一块烙饼开始。

  “中秋节到了,订购蜂蜜的客户增加,家里库存不够,还得产三四十箱蜂蜜作补充。”产蜜成为赵志刚眼下最当紧的事。取蜱、驱蜂、削蜡、摇蜜,金黄色的蜜汁在桶里汇聚。“今年草木旺盛,杂花特别多,蜜稠!”赵志刚眉开眼笑。

  今年65岁的赵志刚从小跟着爷爷养蜂。“那时,家里养了几十窝蜂,爷爷照顾不过来,我就帮忙看。”赵志刚说,他对蜜蜂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生活起起落落,蜂群增增减减,但养蜂从没有中断过。

  “蜜蜂是自然界天然卫士,对水、温度、植被等自然条件特别敏感,好的自然环境才能养好蜂,出好蜜。”赵志刚养蜂几十年,见证当地生态环境巨变,以及环境催生养蜂产业发展壮大。

  彭阳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1983年,赵志刚29岁时,彭阳县建县。当时,彭阳县林木覆盖率只有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78元,80%以上的群众面临吃饭难题,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考察彭阳时认为,“这里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山秃、人穷、花源稀缺,蜜蜂无花可采。”赵志刚回忆,那时他家养蜂十几窝,山上没有野草、野花,只有胡麻、荞麦开花时才能采点蜜,还不够蜜蜂过冬食用。

  赵志刚曾多次想放弃,一想到养蜂是祖辈传的“基业”不能断,他就咬牙坚持下来。

  就在此时,峰回路转,一个个治山改水的造林工程在彭阳大地持续展开,薪炭林营造、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六盘山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区域造林等工程相继实施。

  用了36年,彭阳县林木累计保存面积达到203.8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提高到27.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6.3%。

  “杏树、山桃、柠条、刺槐、苜蓿、万寿菊等植物,从春季开花至深秋,山上蜜源性植物一批一批开花,蜂儿一年四季都有蜜采。”赵志刚说,近年来,山上树木越长越旺,花草越来越密,蜜蜂越来越好养。

  如今,赵志刚养蜂数量已增至103箱,每年至少可以收获蜂蜜300多公斤,按每公斤200元计算,他一年仅养蜂一项便可收入6万元。

  绿水青山酿出甜蜜事业,好山好水坚定了彭阳养蜂人的信心。赵志刚的儿子赵广生子承父业,跟着父亲学习养蜂技术,还经常外出学习养蜂前沿技术,“山上的花这么多,明后年我准备将蜜蜂扩繁到300多箱,把养蜂当一辈子的事业来干。

  现在,彭阳县利用丰富的花蜜之源,先后建成孟塬乡小石沟、草庙乡周庄等中蜂养殖示范村,发展中华蜂1.1万群,每年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530多户发展中华蜂养殖。(记者 剡文鑫 党 硕 实习生 樊 帆)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