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经验”:一个生态治理的传奇

26.03.2015  20:45
1983年 10月建县以来,彭阳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个不变:“生态立县”,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治穷致富,缔造了一个生态治理传奇。  

传奇”数字——
  截至 2014年底,彭阳县林木保存面积由建县初的 27万亩增加到 19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 3%提高到26.2%,累计治理小流域 106条 7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 11.1%提高到 76.3%,年减少泥沙流量 680万吨。与建县初相比: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 139倍、1016倍、353倍和 31倍。32年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十年九年旱,地无三尺平”,因生态环境的恶劣,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32年后,彭阳山川遮不住的青山隐隐,看不尽的碧波绿浪,群岭叠翠,绿树成荫。因取得了“山变绿、水变清、地变平、人变富”的生态治理成效,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彭阳经验”被列为全国人大 1798号建议案,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推广。
1983年 10月建县以来,彭阳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个不变:“生态立县”,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和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治穷致富,缔造了一个生态治理传奇。

一份努力,一份收获。

   彭阳县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生态建设先进县、退耕还林先进县、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仁用杏之乡。

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5年彭阳县人代会召开期间,彭阳县首任县委书记贾世昌和首任县长王安郡又相聚了,他们都是彭阳县本地人,见证并参与了彭阳生态治理奇迹的缔造。
  “今年山里草厚得有半人高了。
  “草和树长起来了,地推平了,实现了咱们当年‘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梦想,现在境内红河、茹河一年四季有清澈的长流水,不像当年山洪暴发时,洪浪滔天,天旱了,河底朝天断流。
  “有果园的、育苗的、搞养殖的农民都靠着生态建设富了。
  两老同事慢慢地聊着,欣慰地说:“建县那年,面对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咱们深刻认识到山区贫困的根子在山,发展的潜力在林,提出生态立县。后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思路如何调整,无论领导如何更替,但是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方针没有变。
  “在生态治理方面,彭阳县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十年如一日,保证了生态建设的持续性。”彭阳县县委书记赵晓东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彭阳县的生态建设一步一个脚印。
  建县之初,彭阳县探索推行“三三制”农业经营模式(农、林、牧各占三分之一)和“ 1335”家庭单元模式(户均 1眼井窖,人均 3亩基本农田,户均 3头大家畜,人均 5亩经济林)。
  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彭阳县提出“ 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30年实现彭阳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建设“生态型新农村”,并全面启动实施“ 813”生态提升工程(用 3— 5年时间,打造 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0000户生态户),力争将彭阳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
  2009年,彭阳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以“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的“生态家园、致富田园、和谐乐园”的构想。
  2011年,彭阳县提出建设生态彭阳、宜居彭阳、富裕彭阳、诚信彭阳、和谐彭阳,与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把生态彭阳放在首位。
  2013年,彭阳县设立乡镇生态绿化基金,整山头、逐流域巩固造林成效,由追求数量扩张、保土治水向注重质量提升、加速成林转变,掀起了新一轮生态绿化提升工程热潮。
  2014年,彭阳县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活动,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管理试点县工作,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

彭阳干部“三件宝”:铁锹布鞋遮阳帽
  彭阳县供销社主任杨俭有一个沾满汗水的数据:县供销社下属 7个公司 12个基层供销社,一年要卖 2万把铁锹。铁锹、布鞋、遮阳帽已成为彭阳干部的三件宝,家里有几个干部就有几把铁锹、几顶遮阳帽、几双布鞋。杨俭风趣地说,在彭阳县,要想戴好“乌纱帽”,先要戴好遮阳帽。
   在彭阳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干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自带干粮,肩扛铁锹,脚蹬布鞋,头戴遮阳帽,上山同群众一道修梯田或治理小流域或造林整地,每季至少劳动 10天,干部形象几乎与农民无二。仅县直机关单位义务植树基地达 30处,造林 13万亩,形成了阳洼、大沟湾、麻喇湾等一批示范流域,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彭阳县广大群众勤劳肯干,由以宅基为单位,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路畔地埂零星植树,发展到以村为单位、小规模会战,到跨乡镇若干村数万人联合的“大兵团”作战,再到目前的人人植树、处处造林,形成了全民动手、绿化家园的生动局面。
全县涌现出一批造林绿化的带头人,倾尽心血培育浇灌了 10万亩针叶林的“全国劳模”吴志胜,身残志坚、孑身一人染绿和沟村 200亩荒山沟道的“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李志远,带领 100多名农民技术员组成的专业造林队伍,足迹遍及彭阳梁梁峁峁、沟沟岔岔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杨凤鹏等,他们用自己的模范事迹和不改变家乡面貌誓不罢休的“愚公”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形成了以干部为先锋、以农民为主体、全民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合力。多年来,共有 6人获得全国绿化奖章。
  彭阳县县长刘启冬分析认为:“彭阳县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建县 30年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锲而不舍的信念、团结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是走出过去就林业抓林业、就水利抓水利、就农业抓农业,九龙治水、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全县上下九牛爬坡,个个出力。“
           88542 ”工程整地带可绕地球三圈半
  生态治理 32年,彭阳县缔造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目前全县“ 88542”工程整地带可以绕地球三圈半,被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生态长城”。
  据彭阳县林业和生态经济局局长党玉龙介绍,“ 88542”是彭阳县生态治理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即沿等高线开挖深 80厘米、宽 80厘米的水平沟,筑高 50厘米、顶宽 40厘米的外埂、回填后面宽 2米的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该技术通过扩穴深挖和表土回填,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质地,而且有效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彭阳县降雨量少且集中在秋季,既缺水又水土流失严重,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绿化不仅仅是简单地栽树,而是改土治水与植树造林兼容的综合工程,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吸收先进经验,集成创新成彭阳的生态治理模式。“彭阳县副县长杨天峰说。
  彭阳人总是不断在智慧而务实地创新着生态治理模式。
  彭阳县探索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山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山坡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坡耕地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蓄积天上水;干支毛沟修建谷坊、塘坝、水窖,拦蓄径流发展灌溉,并适当开发沟坝地)”,推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综合治理,重点抓了以农田为主的温饱工程、以窖坝为主的集雨工程、以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和以道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四大工程”,形成了“农田建设先行开路,林草措施镶嵌配套,水保工程截流补充,科技培训提高素质,扶贫开发促进增收”的格局。
在今年春节期间,在地处彭阳县南山流域的陈沟村,村民董炳忠不断地从地窖里取出苹果等水果运往市场销售,他说:“ 20亩山沟地全栽植了杏、桃、苹果等树,去年仅此收入近 6万元,预计今年达 8万元。”陈沟村果树面积达 4300亩,林果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670元以上。
  2013年 8月,受陈沟村发展生态经济的启发,彭阳县采用“上保(山顶塬面修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水保土,保障口粮)、中培(山腰坡耕地培育优质高效特色经济林,退耕还林区嫁接改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下开发(川道区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实施生态移民,实现生态修复,整治河道改善环境)”的生态经济开发治理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绿色经济创产业扶贫新模式
  彭阳县生态治理的理想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生态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出了产业扶贫新模式:“ 53211”产业扶贫模式,即户均养殖 5头牛或 30只羊、种植 2栋蔬菜大棚、输出技能劳务工 1人,实现人均收入 1万元。

在发展绿色经济道路上,彭阳故事精彩纷呈。“全国劳模”、彭阳县城阳乡陈沟村村民杨万珍利用小流域治理的契机,在政府引导下投资 20万元调整结构发展特色生态林业产业项目,种植了 100亩经果林、100亩用材林。“种果子比种粮的收入高出 3倍,去年收入 18万元。”彭阳县采取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提升“四种模式”,发展以杏子为主的生态经济林 52.3万亩,年产鲜杏达 11.1万吨,杏干、杏仁产量达到 0.6万吨,年产值达 7900万元。在林区散养朝那鸡,年饲养总量 100万只以上,直接经济收入 4000多万元;群众通过采收林间野菜、野生药材和山桃、柠条等种子,户均年收入 300多元;带动全县年育苗近 10万亩。

如今,走在六盘山下彭阳县红河两岸,沿河广告牌上“广种玉米多养牛,农民致富不用愁”的标语格外显眼。走进红河乡黑牛沟村民秦有军家,半个院落堆满了玉米秸秆和饲料储存缸,秦有军的妻子忙着给牛添草。,2011年他家依靠扶贫贷款养了 4头牛,3年时间发展到 13头,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今年,借助养殖扶持政策,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建新牛棚,养 50头牛。如今,在他的带动下,黑牛沟村 216户村民家家养牛,户户种草,平均每家养 5头牛,人均年收入达 5000元以上。彭阳县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殖,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2013年全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面积达到 115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 178万个羊单位。
  今年春节期间,红河乡韩堡村民王正军经营的 13栋日光温棚里辣椒的丰产又丰收,这一茬他的腰包进账近 20万元。彭阳县围绕打造红茹河流域 20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带,累计发展设施农业 11万亩,预计年生产蔬菜 45万吨,总产值 9亿元,提供种植户户均收入 5万元— 6万元,提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1300元以上。
  退耕还林把一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彭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推动劳务产业转型升级。 2014年,全县稳定转移就业 5.6万人,创收 5.9亿元。
  彭阳县在生态治理中打造的示范流域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使以“红色”和“绿色”为品牌的“一线双色”旅游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彭阳旱作梯田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梯田景观。
  生态治理任重道远,智慧而勤劳的彭阳县干部群众将不断创造新的生态治理传奇,努力实现生态大县向生态强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