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麦质量稳定结构变化加剧
23.12.2015 19:07
本文来源: 粮食局
会议公布了2015年小麦抽样检测质量报告,分析了从2006年到2015年10年间各类型小麦的年度变化情况,探讨了中国弱筋小麦、江淮麦区、西南麦区、黄淮北部麦区、大兴安岭沿麓麦区的小麦质量状况,介绍了面包、馒头、面条的制作对当前小麦品质的质量要求。会议不仅对2015年的小麦质量状况进行了全景式扫描,更通过对10年小麦质量状况的回顾,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措施建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到会指出,农业部在粮食“12连增”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放松对质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走出了一条产量与质量兼顾的粮食发展道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小麦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的局面必将到来。
然而在质量稳定的背后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检测达标小麦中,强筋小麦仅占3%,弱筋占1%,也就是说,我国目前优质小麦品种主要是传统的中筋和中强筋品种。主要原因是2010年我国小麦产业政策变化后,强筋和弱筋作为面包和蛋糕专用小麦,一方面由于产量低于中筋品种,农业部门推广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不能优质优价,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2010年以后,强筋和弱筋小麦的送检达标比例越来越小。今年弱筋小麦样品只有4份,来自4个品种。样品占比由2006年不足5%下降到不足0.5%。不仅如此,弱筋品种的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以及稳定时间都出现较高状态,导致多数难以达标。
本文来源: 粮食局
23.12.2015 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