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新航道--2016年宁夏经济工作综述

26.12.2016  02:35

  行至岁末,汗水与智慧擘画的经济曲线跃然纸上:从今年一季度的6.9%到上半年的7.5%,再到前三季度的8%,这条缓步上扬的曲线,折射出宁夏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调。

  回首来时路,难与险并存,进与退交织。全球经济的疲软和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让发展的每一步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持续加力,也赋予宁夏经济更有活力、更有质量、更加健康的崭新气质。

  一路艰辛的航程,渗透着智慧和勇气的探索,改革与攻坚的磨砺,顶层设计与基础布局的融合,从“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宁夏人持续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以浪遏飞舟的姿态,中流击水的拼搏,稳健地朝着既定目标破浪前行,书写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经济答卷。

  新航道 新作为

  1月至11月,全区规上工业同比增长7.5%,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4位,西部第7位,西北第2位;

  1月至11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0位,西部第11位,西北第4位。

  为深刻把握区情,准确研判经济走势,精准提出发展对策,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常务会每月分析一次经济形势。这样的分析,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找差距,一个是补短板。

  与以往的分析不同,今天的宁夏更注重将自身放在全国的“大盘子”里,站在兄弟省区中间,比较自己的高低落差。这样的分析,既有横向的比较,也有纵向的分析,敢于打破“恐高”思想、克服“畏难”情绪,敢与强的比、敢跟快的赛、敢向高处攀。

  弈棋之道,布局为先,审局者胜。

  宁夏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倚重倚能。从整体上审视全区产业,“”的不多、“”的不够;从产品结构看,中低端产品占比偏高,高附加值的占比较低;从产业链看,“拼劳动力、拼资源”的下游产业多,“拼技术、拼创新”的上游产业相对偏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犹记得年初时节,经济的“倒春寒”让很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感受到阵阵寒意,部分规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产能过剩尤为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超过一千万平方米。

  立足发展中的“短板”和“痛点”,宁夏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补链、延链,排除“痛点”,筑牢链条,做优存量,做活增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场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核心、“加减乘除”混合运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役,在塞上山川打响。

  通过“加法”,增加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将基础设施短板“加厚”,优势产业链条“加长”,新兴产业规模“加大”;

  通过“减法”,减轻经济运行低效益的“包袱”,减产能、减库存、减成本;

  通过“乘法”,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除法”,深化“放管服”改革,管住政府的手,让市场和政府各归其位。

  从一季度工业增速遭遇“断崖式”下滑到年底完成预期目标,“反转”的背后,折射出一年来宁夏经济走过的不凡历程。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全球实体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宁夏实体经济苦练内功,实现提质增效。

  诞生于1959年的吴忠仪表,曾被誉为宁夏的工业明珠,但在市场浪潮冲击下一度消沉。依托近60年的经验积累,吴忠仪表建立以高素质人才、实用人才、工人技师为主的立体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出全国领先的控制阀装备制造基地。

  吴忠仪表破茧蜕变的背后,是宁夏工业理念的航向转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打造全新工业矩阵。

  青铜峡,这座曾创造了宁夏工业一骑绝尘奇迹的城市,在新常态下直面重挫,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用高端智能制造书写了“绝地逢生、凤凰涅槃”的传奇。如今,青铜峡制造业中以“高端”和“先进”为定语的企业达28家,今年8月,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实现由负转正,结束了17个月连续下滑的势头。

  对于宁夏这样一个欠发达省区而言,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宁夏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引领大发展,保持经济航船的平稳运行。今年1-11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02.45亿元,增长9.2%。

  12月18日,一份来自神华宁煤的红色喜报让宁夏人倍感振奋:12月18日凌晨3时06分,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煤制油合成油厂加氢精制装置引稳定重质油,经多次工况调整于上午8时整产出合格柴油。

  把煤的文章做到极致,这是宁东的目标,亦是宁夏的心愿。从煤电产地到现代煤化工高地,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融合发展到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在科技创新的催化下,煤炭深加工产业进化速度和价值增长速度呈几何式攀升。

  今年1月-11月,宁东基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4亿元,神华宁煤集团以110%的完成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亘古荒原上架起第一台塔吊,科研人员伴着孤独的灯火探索第一个煤化工项目……十多年来,宁东基地肩负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号工程”的使命,拼搏向前,完成了从地下到地上、由“”变“”的产业蜕变,成为宁夏工业发展的“领头雁”,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证明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航道 新坐标

  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和支撑能力不强……对宁夏而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关键、更为紧迫。

  11月18日,自治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向全区发出了“让创新激情竞相迸发、创新智慧充分涌流,使创新成为宁夏发展第一动力”的动员令。

  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宁夏大地上,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全区上下求新求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新经济的加速起跑对冲旧经济的减速衰退。

  与很多城市一样,银川靠资源能源消耗增长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市场环境的制约,尤其在新常态下,这种单一模式的短板日益暴露,寻找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成为一种必然和现实选择。

  寻觅、创造新经济,银川市一步接轨产业前沿,零度承接高端产业,打造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支撑的聚集平台、以金融创新为支撑的助推系统、以若干创业主体为支撑的发展体系,轻重工业比达到21.6:78.4,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一枝独大”转向战略新兴产业“多点支撑”。

  对于老工业城市石嘴山而言,创新,既是生存之道,亦是智慧之选。从荡气回肠、风云跌宕的历史中走来,石嘴山加速创新驱动,培育工业新业态、新动能,对内降本增效,对外紧盯前沿,如今,29个栖息于企业产业链上的国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正汇聚成源源不竭的动力,引领煤城转型。

  美国的凤凰城,用20年的时间从一个沙漠小镇变成新“硅谷”。对标凤凰城,依托能源、区位与气候优势的绝佳组合,中卫正站在新起点上,蓄势起跳。借势“大云西移”的新机遇,中卫市成功引进亚马逊AWS云计算等龙头企业,成为“弯道超车”的“云端城市”,一时间,浪潮、华为、阿里巴巴、美团……纷至沓来,“”涌塞上,星河璀璨。目前,已有140多家云计算及大数据企业落户中卫云基地。

  固原立足优势特色产业,让原生态农产品走进现代化的生产线,变身成附加值更高的特色产品。旺泉食品、勇兴三粉等龙头企业与中国农科院“”上了亲戚,联手研发出一系列健康食品,科技的力量让土豆、西芹换了“新活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支撑。

  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与改革已经高度契合。

  除沉疴、治顽疾,宁夏瞄准改革领域最难啃的“硬骨头”,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电力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挖掘潜力。

  11月7日,宁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新组建的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旅游投资集团公司、交通投资集团公司、农业投资集团公司、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在银川挂牌成立。

  通过这一轮改革,自治区属国有企业形成了“两级授权、三层架构”的监管体系,国有企业形成了“7+6”的发展格局,国有企业攥成拳头,集中发力,扬帆远航。

  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今天的宁夏,不断扩容升级各类投资平台,引得境内外无数“金凤凰”来宁筑巢,一大批跨国知名企业纷至沓来,中外企业投资宁夏的热度持续升温。

  开放宁夏,捷报频传。近年来,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5.2%,引进880家境外企业来宁投资104亿美元,宁夏企业在30个国家和地区共设立了74家境外企业。

  新航道 新温暖

  虽然不是每个个体都有机会在庙堂之上共商大计,但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未来。经济蓝图的描绘从来离我们不曾遥远。

  天会一直蓝下去吗?高铁何时能够贯通?未来,宁夏还将会发生哪些改变?这些朴素的愿望,一如我们期待一场大雪,期待由内而外的洁白与壮美。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宏观的经济数据可能稍显疏离,而“身边的经济学”更能让人体悟经济的温度。清晨叫一辆“滴滴”上班,在手机APP上完成午餐预订,晚上等候快递小哥上门送来包裹。通过智慧医疗公众服务平台,享受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服务;走到公交站台,查询即将乘坐的车辆……曾经如“天方夜谭”的生活方式正在从线上走进线下,成为城市生活最普通的画面。

  经济的每一点点进步,关乎每个人的福祉,改善着我们的生存状态。

  用底线的刻度标注发展的温度,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当“为民承诺”四个字化为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好事时,幸福宁夏就不再是空洞抽象的命题。

  连续十年实施的“民生计划”,每年集中办理一批群众最关心的实事,集中解决了一系列关乎群众生活生产的难题,每一项民生计划、每一个数据指标,都宛如一盏明灯,一团篝火,照亮和温暖着百姓的心。

  收入是生存之本,是民生之源,也是百姓感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宁夏紧盯城乡居民增收“钱袋子”,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使贫困群众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

  卫生改革势大力沉,就医越来越方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教育更加公平;就业更加充分,百姓饭碗越端越稳;出行更加便捷,道路越走越宽……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不断提高,让百姓越来越有“获得感”。

  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西海固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补齐“短板中的短板”,宁夏颁布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编制《宁夏“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年建设4万人住房、搬迁3万人,已开工建设96个移民安置区。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宁夏在全国先行先试,为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探索出了“宁夏经验”。

  美丽宁夏内外兼修。今年以来,宁夏开展“蓝天碧水·绿色城乡”专项行动,大气、水、土壤污染三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11月16日,中央第八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宁夏反馈督察意见,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成绩,督察组认为,宁夏在全国率先出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条例,实行全区域草原禁牧封育,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水和路一直是制约宁夏发展最大的短板。

  水贵如油,在中南部干旱带从来不是新闻。这里,集中着110多万城乡饮水困难人口,还有全区100万贫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受困于水,他们迈向小康的步伐受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经过40年论证,2012年11月,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从前期论证、立项到后期建设通水,历经近四年的建设周期,今年10月8日,中南部地区百万群众迎来了祖祖辈辈盼望已久的幸福时刻——宁夏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面通水。通水仪式现场,随着一线清流的汩汩贯通,中南部地区从此告别了缺水的历史。

  宁夏梦,最梦是高铁。随着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中卫至兰州、银川至包头高铁开展前期工作,青岛至银川高铁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宁夏正加速融入全国高速交通网络。

  银川河东机场三期建设加快实施,已开通银川至曼谷、首尔、吉隆坡等11条国际航线,国家民航局又批准开通卡塔尔、土耳其、阿联酋等三家航空公司经停银川到国内6个城市的航线,12月27日,T3航站楼即将启用。

  深化“放管服”,推动“”与“”,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新形势,宁夏开启线上线下融合一体新模式,依托全区网络平台,构建了网上办事大厅、手机终端、微信关注和政务大厅窗口“四位一体”申办模式,实现了由“群众跑”向“干部跑”,再向“数据跑”的“三级跳跃”,“进一张网、办一揽子事”。

  2015年,宁夏推出权力清单,将行政职权事项由6264项调整为1941项,压缩69%。今年12月21日,宁夏再次调整和取消一批行政职权事项,行政职权事项由1941项调整为1930项,行政许可事项由304项目减少到288项,更大限度减少留的总量、增加放的含金量,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权力的释放激发“双创”活力,让全区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出新登记企业多、注册资本多、公司制企业多的“三多”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区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1.5万户,增长27%,短短六个月时间“跑赢”了2014年全年的数字。

  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转眼间,2016年即将与我们挥手作别。志存高远,面向未来,宁夏经济航船将一路披荆斩棘,沿着崭新的航道向更深更远处驶去。(记者 李东梅 张贺)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