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16.02.2017  16:36

  根据气象预报,2017年1-9月全区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中南部地区出现春夏连旱的可能性较大。1-6月份黄河流域来水偏少18%,国家分配我区黄河干流4-6月份耗水指标18.6亿立方米,与近三年我区同期实际耗水相比缺水2.1亿立方米缺水幅度10%,灌区灌溉用水形势依然严峻。面对不利的天气、水情形势,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优质粮食、蔬菜产业现代化建设,有效提高种植业供给水平、供给质量。现就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围绕“1+4+X”特色产业发展重点,以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水资源有效利用为导向,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目标,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和现代农业装备水平。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稳定粮食产能,提升蔬菜效益,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

  2017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360万吨以上;瓜菜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680万吨以上;农作物制(繁)种面积达到6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2%;覆膜保墒旱作节水面积达到15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

  三、  主要任务

          (一)调优种植结构,稳定粮食产能。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建设优质粮食优势产区,挖掘粮食增产潜能。恢复小麦,面积达到190万亩左右,重点抓好中南部山区冬小麦免费供种,引黄灌区春小麦提纯复壮和原良种生产基地建设,麦后复种模式示范推广。提升水稻,面积100万亩左右,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联合农户创建“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基地10万亩,连接产业链,构建利益链,完善服务链,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玉米种植结构,调减籽粒玉米,扩大粮饲兼用、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制种玉米,面积430万亩左右。稳定马铃薯,面积260万亩左右,建设一级种薯基地10万亩,推广主食化专用品种3万亩。依据区域优势建设杂粮基地,培育“原字号”杂粮产业,面积150万亩左右。

  (二)调优品种结构,提升蔬菜效益。坚持“设施与露地并重、内供与外销协调、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搞好产销衔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品种,合理安排茬口和上市期,针对港澳地区、国际市场主推高档叶类蔬菜品种;针对一、二线城市主推精品蔬菜品种;针对周边及区内冬春淡季市场,主推常规果类蔬菜品种,增加叶类蔬菜面积,保障市场供应。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五优”蔬菜生产基地,集成配套集约化育苗、秸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推行全程质量安全追溯,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新建设施农业3万亩以上,建设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60个;示范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1万座、精准水肥一体设备20套。

    (三)调优区域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持压夏增秋,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引黄灌区:加大耕作制度改革和银北盐碱地农艺措施改良,扩大麦后复种、冬牧70“一年两熟”模式推广,恢复小麦种植面积,适度调减籽粒玉米面积,稳定水稻生产,合理利用水资源。中部干旱带:推进水肥藕合,有效利用扬黄及库、井、窖水源,配套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种植技术,压减小麦等夏粮作物,稳定硒砂瓜,扩大马铃薯、小杂粮面积,高效利用水资源;南部山区:充分利用春秋覆膜、自然降水和库井塘坝水源,推广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做优玉米产业(饲草产业),做大冷凉蔬菜产业,做精马铃薯产业,做强小杂粮产业,切实将区域 资源优势 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与重大项目支撑。各级农牧、水利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作、互通信息,紧紧围绕种植业生产及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认真算好水账,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和重点措施。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列出具体工作计划,高质量组织实施好优质粮食、瓜菜、高效节水、耕作制度改革等重点项目。要加强工作调研,从春耕备耕入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切实了解基层和农民群众的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二)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耕作制度改革。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银北百万亩盐碱地农艺改良“沃土工程”,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排水洗盐、降盐作用,综合实施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绿肥种植、商品有机肥、磷石膏及脱硫石膏施用等农艺措施,改善银北地区盐碱地土壤结构,切实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引黄灌区麦后复种、冬牧70黑麦草一年两熟复种模式示范、富硒产业开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全年推广麦后复种35万亩以上,推广冬牧70复种水稻、玉米等5万亩。

  (三)落实 “一控两减三基本”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制度、水肥耦合、水药一体、缓(控)释肥等试验示范;建设蔬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20个,推广玉米、马铃薯、瓜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30万亩;中南部旱作区大力推广覆膜保墒旱作节水技术,实施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150万亩。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及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残膜回收利用等措施,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四)强化科技支撑与服务指导。围绕种植业生产及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重大技术,充分发挥“两组一会”作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技术指导,落实关键措施。充分利用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的服务功能,按照“服务有合同、作业有标准、人员有培训、过程有记录、产品有监管、质量有保证、效果有考评、能力有提升”的八有要求,进一步加快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建设,严格推行星级创建动态管理,创新技术联盟、土地托管、金融担保、粮食银行等新型服务模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的培训指导。

  (五)强化工作督导与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将高效节水、旱作节水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层层分解任务,重点工作责任到人,实行目标考核。在种植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对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农业防灾减灾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做好农业抗旱、病虫害预测预报、生产指导、农情调度、信息发布、市场营销、防灾减灾、舆情引导等宣传服务工作。总结宣传农业抗旱、种植业生产及结构调整中好典型、好做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局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