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回响】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搬迁至银川
作为我区第一所高等医学学府,宁夏医学院(今宁夏医科大学,下简称“宁医”)和自治区同龄。但鲜为人知的是,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下简称“上铁医”)曾搬迁至银川,为宁夏医学院带来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同时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涌入,培养出宁夏医学院第一批学科带头人。
“上海铁道医学院的到来,提升了宁夏医学院的核心水平,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宁夏医科大学现任校长孙涛说。
1998年,上铁医在宁医工作的部分老同志重返宁医留念。
初创多艰辛
1958年9月15日,宁夏医学院正式成立,由此结束了宁夏没有医学高等院校的历史。
当时校园面积不过50亩,临时借用银川卫生学校的部分校舍及自建土坯房。第一批老师则来自五湖四海,宁夏心血管内科的奠基人、宁夏医科大学名誉校长陈树兰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陈老回忆起当年办学条件之艰苦,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大家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睡的是冰冷的土坯炕,用的是烟气腾腾的土炉子,点的是用药瓶自制的煤油灯。校舍不足,师生们就自己打土坯建校舍;人手不足,老师们个个身兼数职,物理老师兼管后勤,化学老师兼顾教务安排,病理老师负责器材和图书采购及管理……”
连续招收了三届医学专业本科生后,1960年,宁夏医学院在校学生达到300多人。1962年10月,宁夏医学院和宁夏农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宁夏大学,宁夏医学院改称为“宁夏大学医学系”。
上铁医老教授讲授基础医学课。
上铁医与宁医合并
1972年,为响应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的号召,上海铁道医学院成建制搬迁到银川,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重建宁夏医学院。
在《宁夏医学院史》里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记载:“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分配教职工139名,实际来宁者84名,占到当时宁夏医学院教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他们的结构(年龄、知识、经验)比较合理,在学院初创的8年时间里,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均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不仅从上海带来了珍贵的教学标本,科研、办公器具,大量的图书资料,还带来了上海先进的教学理念、医疗和科研信息。”
我区神经外科领军人、宁夏医科大学现任校长孙涛是宁夏医学院77级学生。孙校长介绍,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之初,学校连续5年招收三年制医学专业大学普通班,直到全国高校恢复统一招生后,学校才重新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生。
得益于优秀的师资配备,孙校长所在的77级后来被称为“精英级”,这届学生毕业后,多有建树,不少人在国内外医疗卫生行业堪挑大梁。
孙校长讲,这得益于当时优异的师资配备,其中不乏上海铁道医学院的医学大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李义清的病理学教授。李教授非常儒雅,前两年我专程去上海探望他。去年,老人家离世了。”“还有一位叫曹佑安的教授,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老师的名字尽管有所遗忘,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却深深影响了宁医学子。”
1980年,上铁医老师在宁医工作期间留念。
独立办学迎难而上
1980年,扎根宁夏8年之后,上海铁道医学院复校,上铁医与宁医面临分离。当时宁夏与上海几经谈判交涉,但也只留下了一两个人,其他人全部返回。
上铁医走后,宁夏医学院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办学。曾于上世纪80年代担任宁夏医学院校长的陈树兰教授,对这段独立办学的历史记忆深刻。
陈教授讲,她是1983年12月上任的,当时在校生达到八九百人,开设了临床医学系和预防医学系(当时叫卫生系)。“学校已基本步入正轨,但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太弱,尤其是预防医学系。”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学校一边从自治区防疫站抽调业务过硬人员来授课,一边请西安医科大学、兰州医学院等西北兄弟院校的老师前来支援。陈教授还专门跑到北京医科大学去求助,满满的诚意让北医预防医学院派来了一支教学队伍,一帮三年。宁夏医学院同时分批派出老师去北医进修。天津医科大学也和宁夏医学院签订合同帮助办学。在自治区党委的帮助下,国家教委特批了宁夏医学院的成人教育。1985年职称教育恢复之后,通过不懈努力,宁夏医学院成为我区第一家获得国家教委批准、能够授予研究生学位的高校。2008年,宁夏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
目前,宁夏医科大学已建成较完备的大学医院系统,拥有12所附属医院,17所教学医院,50余所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广泛分布在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等地。全区1.8万名执业医师中,绝大多数是宁医人;6万余名毕业生中,既有成绩卓著、医术精湛的医学大家,也有业务过硬、默默奉献的基层医务人员。
严谨治学的精神传承
孙涛校长讲,和上铁医合并的8年时间里,宁夏医学院受益匪浅。东西部深层次文化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宁夏医学院今后的文化基调。上铁医回到上海后几经辗转,最终与同济大学合并为同济大学医学院。
有一年,孙校长去教育部见一位副部长,仅仅是一面之缘,这位部长却依旧记得他,孙校长好奇地询问原因,原来这位副部长当过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校长,她说:“同济大学医学院和你们宁夏医科大曾经是一家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宁医人有着艰苦奋斗的传统,但治病救人靠的是技术,这一点是上铁医带来的,他们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正是这两种精神的结合,才有了宁夏医学院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没有上铁医,就没有今天的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甚至是宁夏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孙校长说。
时隔上铁医迁回上海38年,记者在宁夏医科大学校史馆内驻足许久,和学校60年的发展历程相比,这8年时间不算长,但却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怀念和感恩之情蕴藏在宁医人的心中。
宁夏医科大学校史馆内陈列着不少有关上铁医的“藏品”,有“原上海铁道医学院天平”“50年代上海铁道医学院体重秤”,还有写着“上铁医”字样的资料柜、陈列柜等。影像资料也不少:上铁医的老教授上基础医学课、上铁医老师在宁医工作期间的合影,以及离开银川前的合影……有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是一张1998年上铁医部分在宁医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宁医的留影,他们虽然离开了宁夏,但却情系宁夏,难以忘怀。
记者 孙丽琼/文 宁夏医科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