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运作激发马路市场新活力

13.06.2016  12:25
扫码可看新闻视频

  2015年6月12日,原西门桥早市搬迁,更名为新华西桥润禾市场。时隔一年,记者走进搬迁后的新市场一探究竟——

  “草莓、桑葚、樱桃……新鲜水果快来尝快来买。”6月12日早晨7点,新华西桥润禾市场一派热闹景象,51岁的商贩陈全保和家人已经在自家的摊位上吆喝起来。2015年6月12日,原西门桥早市正式搬迁,更名为新华西桥润禾市场。时隔一年,市场摊位由搬迁前的20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310个;客流量由最初的日均3000人次变为现在日均6000多人次,节假日更是超过万人;日均营业额由搬迁前的10万元变为如今的20万元。

  据了解,在过去的这一年时间,金凤区保伏桥新村市场、贸易巷市场和兴旺巷市场陆续搬迁,从马路市场到室内市场,金凤区政府依法行政,为全市破解马路市场管理难题趟出一条新的道路。

   环境好了生意火了点赞多了

  51岁的陈全保家住金凤区五里水乡,过去一直务农,八年前开始在西门桥早市摆摊。“老市场环境太差了,一下雨人就在泥潭子里趟,自己一身脏还没人来买东西。”陈全保一边给客人称樱桃一边与记者聊着。

  “搬过来好啊,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每天还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打扫卫生,治安人员不停地巡逻。”陈全保跟随着西门桥早市一起搬迁到新址,摊位由最初的一个扩大成现在的3个,过去一个人忙乎就够了,现在全家人齐上阵都忙不过来。“过去一天也就能赚个200多元钱,现在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赚400多元钱没问题。”陈全保喜滋滋地数着小桶里的钱。

  “这个菜新鲜。”48岁的河南人张庆洪和妻子忙着给五六个顾客称菜。张庆洪和妻子在原西门桥早市摆摊有六年时间。“刚听说要搬迁还挺发愁,怕影响生意。没承想,搬过来生意是越来越好。

  “市场里的各项服务很周到,保安很敬业,进市场买菜经常会看到保安在市场里不间断地巡逻,宠物狗、自行车、三轮车一概不让进,门口还有复秤台,在这里买东西心里踏实着呢。”65岁的市民梅太平对记者说到。

  “市场在管理等各方面都做得很精细,我们反映路有点窄,立马就给拓宽路;我们反映市场有点热,马上就给装风扇,打通墙体改窗户。对于市民和商户的需求,都是积极予以解决。”市民王慧为搬迁后的新市场点赞。

   市场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服务

  310个商贩,每天客流量平均6000多人次,最多的时候1万多,日均营业额20多万元。这是西门桥早市搬迁一周年交上的答卷。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宁夏润禾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取得了西门桥早市的管理权。市场的卫生、安全以及硬件设施等都有专人负责。

  每天早晨5点市场大门一开,新华西桥润禾市场负责人41岁的张建新就已站在门口开始疏导。张建新告诉记者,既然是企业化运作,那么就要有企业化的规章制度,宁夏润禾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制定了针对商贩和管理人员的规章制度。诸如:早晨5点进场,10点撤场,商贩不允许短斤少两、不允许打架斗殴、不允许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要在指定摊位经营,要互惠互利,时刻保持摊位前的干净整洁;管理人员不允许吃拿卡要;定时定点巡逻,实行区域划分式管理;定期培训,做到文明管理,全心全意为商贩和顾客服务等。

   市场化运作趟出马路市场发展新路径

  长期以来,马路上乱设摊的现象屡禁不止,影响交通,环境脏乱差,如何破解马路市场困局?金凤区政府交出的答卷是改变政府的职能来激发市场的活力。金凤区政府从“大包大揽”到“企业干政府管”的转变,企业逐利和竞争的天性激活了城市管理的内生力。还是原来的商贩和购物的市民,然而企业科学严格的管理机制明显管出了不一样的效果,“市场化之路”激发了马路市场的新活力。

  金凤区围绕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进行任务重构,通过疏堵结合、长效管理、市场化运作、完善考核标准、加强监督管理的“组合拳”,为其它马路市场打造出一个企业管理运营、城管执法人员监督考评、商贩和市民共同参与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范本,真正实现“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局面。接下来,金凤区政府将对康居市场和西门巷市场进行搬迁,未来,金凤区辖区内将再无马路市场。

  记者  詹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