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07.03.2016  18:23
 

  主动适应新常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银川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新常态,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等考验,银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民生加快改善,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特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市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三精”农业发展思路,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提质量、增效益、转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核心,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十二五”亮点纷呈

  农业发展最快

  这五年,我市农业发展理念更加清晰。通过对市情、农情和民情再审视、再认识、再研究,立足基础、产业等优势,审势地少、量小等不足,扬长补短,大力发展精挑细选、精耕细作、打造精品的“三精”农业,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力促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

  农民得到实惠最多

  这五年,我市发展举措更加创新。针对村集体经济不强,部分地区农民和移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现实情况,在全区创新性地开展了“双增双减”专项行动,打响了消灭“空壳村”的攻坚战;创新性地建立了奶产业风险基金、蔬菜价格保险、粮食银行、农机联合作业、水稻产业联盟等改革举措,竭力消除市场波动冲击和风险,保障农户利益。

  农村面貌变化最大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农业部门,生产经营主体,广大农民群众,不动摇、不懈怠、不松劲,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合力,赢得了诸多荣誉和成绩。贺兰县获2015年度全区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一等奖,灵武市、永宁县获二等奖,并摘得全区新农村建设进位奖。全区“黄河杯”竞赛组织奖我市喜获十二连冠,永宁县蝉联特等奖,贺兰县、灵武市获一等奖,西夏区、兴庆区获三等奖,金凤区、兴庆区分别获扶贫开发工作一、二等奖。

  “十二五”精彩盘点

  ■稳中有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日趋增强

  全市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总产值由“十一五”末的74.73亿元提升到112.14亿元,年均增长6.1%;增加值由40.28亿元增加到59.53亿元,年均增长5.5%。

  全市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建成2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29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12个国家及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转化率达65%。

  ■稳中提质,产业、产品结构更趋优化,改革活力加快释放。

  农林牧渔结构由2010年的68:2:24:6调整为63:2:28:7。

  粮食、经济作物结构由52:48调整为18:82,主导产业产值由“十一五”末的89.9%提升到95.9%。

  累计获得408个无公害产品认证。

  打造塞北雪、圣雪绒2个中国名牌产品,灵武长枣等中国驰名商标7个,银川鲤鱼等4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名特优农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开展简政放权、强镇扩权试点,逐步形成了社区一站式服务网络体系。

  奋力开创“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到2020年发展目标

  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

  农业现代化程度走在西部前列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基本形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全部脱贫,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路径

  做精做深特色优势产业起来让农业强起来

  加强组织领导让农村更和谐更稳定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村美起来

  全面深化改革让农业农村活起来

  加快助农增收和脱贫攻坚 让农民富起来

  ■稳中增效,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新农村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实现“10连快”,由“十一五”末的6161元增加到11148.2元,年均递增12.6%,比城镇居民收入快1.8个百分点,比GDP增速高2.2个百分点,76%的“空壳村”实现了“脱壳”。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宽带,农村信息化走在了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区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资助普通高中贫困生工作,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农村义务教育走在西部前列。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村村建有文化体育场所。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吊庄移民扶贫”两大工程,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移民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具体举措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发展两大产业集群。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群依托宁夏皓月国际清真产业园,打造清真食品全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实现肉牛饲养量50万头,肉羊饲养量560万只,年出口清真牛羊肉10万吨以上,建设全国对阿合作的重要清真食品产业区。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酒庄产业集群,按照“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加快葡萄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加工企业(酒庄)总数要达到100座以上,总产值超过50亿元。

  ■大力发展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精品农业、精致农业、精细农业。有机水稻重点实施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扩大种植规模;蔬菜产业包括设施和露地种植两大块,关键培育绿色生态示范园区;奶产业核心在于提升优质生态奶源基地建设水平;适水产业主要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同时,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精准定位、精准施策,大力发展兴庆花卉、灵武长枣等区域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都市智慧型农业

  ■以都市智慧型农业为先导,把智能设施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作为发展重点,走出一条高端化、智慧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建设农业大数据库,开发云服务平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建成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

  ■围绕打造黄河金岸、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艾依河流域等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

  ■围绕山水、田园、林果、野趣等生态特色,挖掘地方特色,形成地方风格,大力开发乡村类休闲产品(商品)。

  加快发展品牌农业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葡萄酒、蔬菜(供港蔬菜、脱水蔬菜)、清真食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去”。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脱贫多元化。要因村定策、因户施策,在已有种草养畜、设施农业等基础上,科学制定村级特色种养殖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投入小、见效快的肉(毛)兔养殖,红树莓、食用菌、光伏大棚种植等项目,通过产业发展脱贫近万人。

  ■劳务脱贫组织化。分类建档、分类培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段、知识层次的人群进行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扶持和培育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通过培训和劳务输出脱贫1万人。

  ■社会兜底精准化。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转移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兜底范围,逐步实现农村低保与精准扶贫政策有效衔接,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实现脱贫8000人。

  ■行业扶贫系统化。教育、民政、卫生、科技、旅游、文化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责,针对贫困村发展特点和需求,在基本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上向贫困村倾斜,加大贫困村行业扶贫力度。

  ■从今年起,在移民地区开展“双富”即富了口袋、富了脑袋活动,加快移民地区民风村风进一步向好转变,加快移民人口的本土化进程。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改造中低产田。

  ■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

  ■落实最严格产地准出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推出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精品渔业、供外瓜菜、灵武长枣等原产地产品为重点,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梯次培育农产品品牌,授权企业使用区域品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

  推进“双增双减”工作

  ■各级党组织将“双增双减”专项行动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实行“一把手”工程,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层层落实责任、传导压力。

  ■坚持创新创造,不限模式、不限方法,用新思维、新视野、新作为解决制约“双增双减”突出问题。

  ■加强监督考核、完善考核,工作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评和干部实绩考核。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数据库建设,已验收承包地的颁证任务,以及“两证合一”颁证工作。

  ■探索农民有偿退出“三权”补偿机制,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户籍身份分离工作,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逐步化解乡镇、村级债务。

  ■增加村集体收入与折股量化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

  ■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支农资金杠杆作用,通过设立引导基金、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直接补贴等,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逐年降低资金直补比例。

  ■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利用市场化、资本化途径,激活农村房屋、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内在价值,使其产生租金、红利等收益,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支柱龙头企业”思路,通过重组合并、品牌打造,以及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倾斜的扶持措施,着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加工产品精、带动能力强、辐射区域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订单农业等方式,支持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共同发展。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手抓政府公益性服务,一手抓经营性服务主体培育,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农机服务公司、服务超市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

  ■加快培养用好职业农民,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不仅建设外观靓丽的美丽乡村,更将发展新产业、形成新环境、过上新生活、实现新发展。

  ■抓好总体规划,引领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扎实抓好产业发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扎实抓好环境治理,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记者 李阳阳)

 

  来源: 银川日报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
银川6家银行网点受理住房公积金业务
    从“入厅”办理变“出厅”办理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