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助民鼓钱袋 这些书记都不赖

18.05.2018  13:03

  塔桥村的“抠门书记”、镇河村的“番茄书记”、燕鸽村的“田园书记”,在乡村支部的平台上,他们拿出敢于创新的精神,带乡亲们转了新思路,走上致富路——

  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离不开“领路人”。在兴庆区城市农村,有这样一群村书记,他们不安分、“爱折腾”,“今天种点这,明天搞点那”;他们不知足,“爱表现”,什么事总冲在第一个;他们不大方,“抠门”到家,“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是,只要有他们在,村上的父老乡亲们就会觉得发展有力量。他们是致富能手,也是村民们信赖的“百科全书”;他们是无私无畏的“服务员”,也是父老乡亲们眼中最辛苦的人;他们肩负着党员的责任,更承担着全乡村致富的希望……在乡村支部的这块平台上,他们一干就是几十年。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超人胆识和敢于吃苦的奉献精神,才在乡村这片土地上,让众多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塔桥村:

  “抠门书记”大方为民

  “我们书记特别‘抠门’,但这才是我们村上人的福气。”让老党员杨忠诚一直津津乐道的,是今年塔桥村上干的一件大事——1200亩的“金色果林”田园综合体项目。

  今年年初,兴庆区大新镇塔桥村想通过发展田园综合体,为村民们增收致富再拓宽路子。但是,这件大工程却在开年时遇到了两件“大问题”——人力成本和基建投入。

  “接水接电平田这些项目前期基础工程,按照预算的话至少得花170万元。”此时,塔桥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林心中“打起了小算盘”。村上就有物业公司和土方施工队,这些应该不是难事。于是,他叫来了村上新桥合众物业的负责人王志河,就问了一句,“咱们自己能不能干?”看了看图纸,土生土长的村民王志河给出了俩字。“能干!

  就这样,原本价值百万元的工程,塔桥村自己出人出力出机械只花了8万元材料费就搞定了。

  平田虽然搞定了,可是后期果林的栽植上,王林又犯难了。“要赶在时节里栽种这500亩果林,仅人力成本就不敢想象。”于是,王林带着村上的困难,找到他能找到的所有力量请求支援。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从支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社区工作者、居民等在内的1000多人,为塔桥村义务栽植了21000棵果树,成活率达到95%。

  就这样,树栽了、钱省了、塔桥村的未来也有了。

  塔桥村穷吗?不,事实上经过近30年的发展,这座城市近郊村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经从过去不足2000元增至现在的1.4万元,村集体收入也突破了150万元。家家有房住,户户有车开,在这里已是常态。

  那么,王林为何还要这般“抠门”呢。

  “村民们信任我们,所以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在王林看来,塔桥村村民居住环境改善了,还要打造一份长久的基业才行。而能省则省,就是他的原则。“只有村民把日子过好了,我的工作才有意义。”王林说。

   镇河村:

  “番茄书记”带红村民好日子

  “现在想想,俺真的感谢村上能有个这样的好书记,不然哪能有现在的好日子。”日前,记者在兴庆区掌政镇镇河村采访时,正逢村民李学龙从自家温棚里,一筐筐向外运送西红柿。此时,超市的收购车,就等在门外。

  如今,仅种西红柿一项,李学龙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纯收入。但是,8年前他却是和镇河村党支部书记曹忠林唱反调的那一个。

  “那年,曹书记在村上推广种植设施西红柿,我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种了大半辈子蔬菜的老李,对于“改革”的担忧,一方面来自技术的欠缺,一方面来自资金的紧张。

  村上的产业要重构、技术要升级革新、村民再不能散兵作战……深知这一点的曹忠林没有因为父老乡亲的抵触和不理解,就放弃了改变的决心。那一年,曹忠林和所在班子成员从早到晚挨家挨户做工作,在生产队上开了大大小小30多场会,最终才打消了村民疑虑,翻开了镇河村设施温棚种植的新历史。

  如今,镇河村已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一村一品西红柿种植之村”,去年全村西红柿产值达到27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778元。靠着发展设施农业的8年时间,这里的农民们都蹚出了一条“红色”致富路。“我是党员,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村民的日子好了,我这书记就没白当。”曹忠林说。

   燕鸽村:

  “田园书记”守好乡愁留住根

  在距离镇河村5公里外的大新镇燕鸽村,已经住上楼房的村民们,则通过资金和土地入股的方式,搞起了都市乡村田园综合体。“今年,我们想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发展田园综合体让村民变股民,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确保咱们村民有一份持续稳定的收益。”在燕鸽村党支部书记盛武看来,只有守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燕鸽村是兴庆区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的一个村子,如今大部分村民都住进了安置区。但是,由于缺少产业作支撑,村民们实际的状况是,“一只脚踏进了城市,一只脚还留在乡村。

  考虑到这些情况,燕鸽村和相邻的大新村“两委”班子协商,联合实施大新镇梦回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方面盘活现有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村民进行土地或现金入股,为其带来就业岗位。

  采访中,兴庆区燕鸽村村民王保国告诉记者,今年自己把5亩地以小股的形式参与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以后除了拿分红,我也能在园区里打工,收入肯定比以前高。

  耕地变农场、民居变民宿,百年老树变景点……在项目打造过程中,村上尽可能地保留传统面貌,留住原汁原味的乡愁。目前,梦回田园综合体正在进行紧张的施工,预计今年8月就能开门迎客。在村支书盛武看来,村“两委”班子最大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盘活村民手中的土地,让乡亲们有活干,有钱赚。

  记者  孙楠

塔桥村三轮蜕变之路
  从“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种田靠贷款”的“三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