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据比之尸”是贺兰山?

18.05.2015  08:09

“据比之尸”示意图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万字。

  自治区扶贫办的杨斌林偶然发现《山海经》里的人神兽等并非“人神兽”,而是某座山体的形象化指代。他根据这一特征,发现《山海经》之《海内北经》记述的“据比之尸”就是宁夏的贺兰山。

   “不周负子”引发的想象

  杨斌林的这一突发奇想要从不周山说起。

  《山海经》之《大荒西经》卷十六有“不周负子”的记载: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关于“不周山”是哪座山,一直有很多猜测。杨斌林读到这段时,有一个想法,他觉得守护着不周负子山的“两黄兽”并不是真正的“黄兽”,而是“湿山”“幕山”的形象比喻。他突发奇想,《山海经》里记载了很多兽,会不会都是某个山形的代指呢?是古人根据某座山、某些山的山形编撰的故事呢?有了这个想法,杨斌林一发不可收拾,业余时间基本都用在了研究《山海经》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山海经》所记载的神、兽、人、鸟等都不是真的,而是根据山形、地形编造出来的。

  比如“女丑之尸”,他认为是新疆天山一带的山体。《山海经》之《海外西经》记载: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以右手障其面”,能在地图上找到天山某一段很符合这个“姿势”。君子国则是大兴安岭一带,君子国在书中的记载是:在其(奢比尸)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衣冠带剑”这一形象很符合他找到的大兴安岭某处山脉。深目国,在地图上显示为内蒙古境内的一座山及其旁边的一个湖,看上去很像《山海经》内描述的“为人举一手一目”。

   “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被发,无一手。”

  那么《山海经》里有宁夏的哪些山呢?他首先想到了贺兰山。

  《山海经》之《海内北经》记述了西北角往东各地的地理形势和风土人情,在这些章节里应该能寻找到贺兰山。根据他的研究,《山海经》之“海内”的范围是指“海内昆仑之墟,方八百里”,相当于祁连山脉与其南侧诸山的联合体。从而《海内北经》所记载的主体范围“海内西北陬以东”,是指海内昆仑之墟西北陬以东,也就是今嘉峪关以东,相当于祁连山脉之北、贺兰山以西、戈壁阿尔泰山以南的三角区域。

  而《海内北经》记述的“据比之尸”根据方位和特征,就是贺兰山。“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被发,无一手。”杨斌林认为,这一描述将贺兰山比喻为人,“折颈”就是滚钟口、苏裕口、黄旗口等东西向山谷位于它的颈部,口子裂开就说是折颈。“被发”就是贺兰山北部南寺一带有原始森林,就像头上披着头发;“无一手”就是贺兰山的两侧都没有胳臂、手的形状,就说一只手也没有。

  在此范围内,照此方法,《海内北经》记载的绝大多数离奇古怪的事物都能破译。

  他展示了一张地图的截图,范围是祁连山北、内蒙古西北一带的地理位置图。这张图标注着杨斌林的几个发现:“贰负之臣曰危”“穷奇”“驺(音chú)吾”“据比之尸”。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双手,系之山上木。”他认为这是根据合黎山、龙首山、北大山的形状编的故事。三条小山成人字形。无双臂,看不见双臂,就编为“反缚双手”。龙首山相当于右足,因与祁连山连在一起,所以编为“桎其右足”。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这是根据雅布赖山编的故事。“状如虎”,是说雅布赖山成褶皱状,像虎纹。“有翼”,雅布赖山两侧成鸟翼状。“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雅布赖山东侧有山,比喻成要被吃掉的人,山的头部有树木,故曰所食被发。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这是根据内蒙古狼山编的故事。狼山的余脉向西南方向延长,像尾巴,故曰尾长于身。“乘之日行千里”大概是指狼山及其余脉的距离。

  如果真如杨斌林所述,“据比之尸”是贺兰山,至少把宁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到夏商时期,与《山海经》一样古老。对贺兰山岩画的断代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斌林说宁夏还有一些山系也在《山海经》内找到了对应,只是在研究成果公布之前不便透露。他打算将自己破译《山海经》的成果出一本书,希望能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倪会智/文)

   相关新闻:

   山海经》里贺兰山的其他猜测

山海经》略图

山海经》注本

   海内昆仑之虚

  一民间《山海经》研究者认为研究《山海经》的关键,是首先确定赤水的位置,赤水是一条很大的河,《山海经》里有十多条河流最终注入赤水。要找到这条大河并不难,看看那些河都注入哪条大河,几乎可以肯定赤水就是黄河上游的银川至兰州段。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山海经》里明确记载赤水是向南流的,而黄河上游是向北流的。这是一个难点。该研究者的解释是,禹治水凿开黄河孟门后,排空了西北海(河套地区)的水,这个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赤水上游海拔蚀低,最终导致赤水倒流,原来流向南海(与青海湖连接的东南水域)的赤水最后变成了黄河上游。

  确定了赤水,那么昆仑山的位置在哪里就十分清楚了,就是贺兰山。其实古代“贺兰”的读音就是“昆仑”,是一个以“h”音开头的词,周人的史书中多次记载的“昆奴”就是匈奴,说明在西部语言中“昆”与匈(音hun)的读音是可以互转的。

   “单狐之山”和“求如之山”

  曾任宁夏博物馆馆长,多年从事岩画、长城研究的学者周兴华先生经过多年的考查和研究认为:《山海经》将当时华夏大地及其毗邻地区的所有山脉按其地理方位分别记载在《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径》和《海内外经》中。《山海经》记载了今宁夏境内的3座大山:第一座山就是中卫香山,远古时代被称之为“崇吾之山”,该山被记载为西次三经之首山。第二座山是六盘山,记录在《山海经·西次二经》和《山海经·西次四经》中,远古时代被称之为“高山”和“泾谷之山”。第三座山是贺兰山,记载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远古时代被称之为“单狐之山”和“求如之山”。

   不周山即贺兰山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到底在何方?这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广泛争论的话题,以下几个地方是讨论的焦点:祁连山尾、宁夏海勃湾东北(贺兰山东北)、山西省长子县的西山,另外还有赫尔蒙山。

  宁夏著名学者高嵩在《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一书中,通过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等断定:不周山的地形地貌只能在贺兰山和黄河前套段。据《山海经》关于不周山有东有西、泥河“赤水”有东有西、中间有连湖区“泑泽”(音àozé)的记载,画出不周山、赤水互相平行而南北伸延的关系,再加上两者之间广阔的连湖区“泑泽”复原出一个完整的地貌。然后,以咸阳和洛阳为参照点,向西北扫描,确定此地貌即贺兰山加黄河银川段加七十二连湖数倍以后的景观。于是断定,《山海经》所言“赤水”,即是著名的泥河黄河,贺兰山即古代的不周山。

银川机场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记者2月9日从宁夏机场公司获悉,文化厅
2019年春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总体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目标。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