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蝶变的美丽样本

29.04.2019  11:51

  宁夏党政代表团到福建考察学习述评之三

  清流绕前,绿树成荫,一排排闽南风格的红墙别墅沿整齐村道排列,房前屋后尽是花草芬芳、鸟语嘤咛。

  信步徜徉在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像是游览一处景点。而在20年前,这个村子还随处可见散乱破落景象。

  从落后贫穷到美丽富足,大埔村的蜕变不仅反映着大埔人从生活到观念的进步,更是福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紧随时代、乘风破浪的缩影。

  大埔村党委书记吴金程,土生土长,担任村干部22年,见证并参与了村子脱胎换骨的变化。

  大埔村所在的磁灶镇,地如其名,盛产瓷土,围窑烧陶的传统让包括大埔村在内的村落人人掘土伐木,处处窑厂冒烟。山上水土流失,植被遭破坏,天上飘着黑烟,人皆掩鼻而行。时长日久,土地裸露,这片古称“五里林”的地方成了一片赤土埔,大埔村因此得名。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污水横流、道路泥泞,村民房屋低矮破旧,规划零乱,远不是今天的样子。”吴金程说。大埔村当时的困境——产业落后、低端竞争、富而不强,环境越来越差也是晋江发展遭遇瓶颈的写照。

  改变就是从环境改善开始。1997年起,吴金程带领村民着力整治村容村貌。1999年,大埔村借着被列入“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示范村”的契机,分五期推行旧村改造。拆除脏乱差的茅房,清理污水沟,修整道路、路灯,组建村容环卫队,整治排放黑烟的小作坊……

  村容改造统一规划,探索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置换机制,为村民集中建设住房。退出和置换的数百亩建设用地,全部用于道路、绿化、文体公园等公共设施建设。受过历史教训的大埔村村民记住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房屋建到哪树就种到哪,村子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在外打工的大埔人也都逐渐回来了。

  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1997年起大埔村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组织集体清查资产,收回集体土地,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和发展土地租赁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村里财政家底逐渐厚了起来。

  物质生活富足,村“两委”没忘让村民的精神“”起来。过去,大埔村礼俗世事繁复,村民经济负担沉重,攀比之风滋长。村“两委”带领村民制定了“红白喜事村规民约”,并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变得更有可操作性。如今,大埔村已有25条规定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乡风。

  不比“排场”比公益,不好“面子”重“里子”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村民移风易俗节省下来的钱,成了敬老助学、造福桑梓的善款。大埔村自筹资金规划建设的敬老院,以五保、低保及孤寡老人为优先照顾对象。由村委会财政拨款和社会贤达捐资筹集设立的村慈善协会,担起了全村老人集中或居家养老的任务,让老人尽享颐乐之福。

  大埔村的变迁,最重要的是始终离不开村党组织发挥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2012年,大埔村在晋江市率先成立村级党委、纪委、党校,健全了村级的组织领导体系,强化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八大后,为更加适应全面从严治党形势,依托村级党校,村党委不定期组织党员参加学习培训,加强纪律教育。无论是村容建设改造还是移风易俗,党员必须模范带头,克服了旧村改造面临的种种难题。

  生态环境治理、文明乡风建设、坚强基层党组织,大埔村蝶变的道路并不神奇。在乡村振兴号角嘹亮的时代背景下,和大埔村相似的种种理念已经在塞上江南大地被实践。大埔村的美丽样本,值得我们用坚持和坚守去期待和奋斗。(记者 和牧川)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