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乡愁

13.02.2015  12:34

  春节来了,乡愁近了。乡愁是什么?是村口的那棵老槐树,是家里的那把老藤椅,是外婆做得那碗香喷喷的羊肉小揪面,还是与父母道别后偷偷流下的两行清泪?乡愁是一把打开故乡之门的钥匙,顺着乡愁的思绪,离家的游子总能找到回家的路,触及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忆及乡愁,成长中每一处细微的风吹草动都会从心底悄悄泛起,没来由就会让人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寻找乡愁,不是为了重新回到那年那月、那时那地,而是追忆一种文化,那是精神力量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血脉。

   乡愁,为心灵憩息寻片故土

  ——访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

  约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采访时,他正忙着为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做文字统筹工作,整日整夜埋在节目台本里,透过文字,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札记说,“许多台本,我都是流着热泪读完的,我甚至能够感觉到,祖先从远方伸过来的手掌,轻按在我的肩头,支持我,给我力量”。

  所以当记者向他提出关于“寻找乡愁”的采访时,他欣然允诺。在此刻,他有太多话想说。

  记者:“乡愁”已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流行词,春节临近,人们为回家的一张车票而费尽周折,心中记挂的,或许就是那一抹温情脉脉的乡愁。您心目中的“乡愁”是什么?

  郭文斌:字面意思理解,乡愁就是思乡之情。过去我们提起乡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余光中那首《乡愁》。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丰富了乡愁的内涵: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今年1月,总书记在云南大理考察时再次提到乡愁,说农村要“留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

  这段时间我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工作,对“乡愁”的理解更加深入,这部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中国最传统的100个村落,以记忆中的乡愁为情感基础,拍摄村落里的祠堂家谱、古老学校的校训,拍摄“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讲述中华传统美德在民间的千百年传承。我认为,现在我们讲“乡愁”,就是要寻找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要唤醒中国人的根意识。

  记者:现在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似乎没有乡愁,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特别是一些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些“80后”“90后”,逢年过节不愿回乡,宁愿利用春节假期去外面旅游。他们为什么没有乡愁?或者对他们而言,是“乡愁”无处安放?

  郭文斌:这个问题你是在替时代发问。不要说这一时代的年轻人没有乡愁,就连我们这一代人也差点儿就感受不到乡愁。当下的中国,城镇化的脚步轰隆作响,这是历史的必然。城镇化改变了乡土中国的地理结构。随着城市版图不断扩张,乡村的景象日渐凋敝,尤其是大批移民,房子常常换,到处漂泊,在地理上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没有故乡,何来乡愁?

  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没了归属感,一切病相就要来了。漂泊带来恐惧,恐惧带来贪婪、嫉妒和仇恨,于是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从文化上讲,今天的传统文化存在断代的危险,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就拿过年来说,过去我们老家是全村人一起过年,吃过第二道年夜饭,大家就穿了棉衣,打着灯笼,拿了香表和炮仗,到庙里抢头香。站在山头,看到四面八方的灯火齐往庙里涌,晃晃荡荡的,你的心里就会涌起莫名的感动。到了庙里,娃娃们放炮,成年人则凑在庙墙下欣赏各村人敬奉的春联。什么“古寺无灯明月照,山刹不锁白云封”,“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保一社风调雨顺,佑八方四季平安”,等等。等到子夜,阴阳交接的时刻来临,大家“刷”一下一齐点燃手里的香表,祭拜祖宗神灵,祈福感恩。这一系列“过年”的仪式,庄严、神圣,让人们感到吉祥如意,提升幸福指数。

  现在城里人的孩子们没经历过这种过年的仪式。别说全村人一起过年,城市人在高楼大厦住一辈子,不知道对门邻居叫什么,人情冷漠,年味儿就淡了。

  特别是这些年,大家过年都看春晚,把一次全家人、全族人集中起来举行仪式、交流感情、集体感恩的时间给浪费了。我把春晚叫作“中国人在一年中最宝贵的一段时间的一次集体走神”。大家以为现在过年就是回家吃顿饺子、看看春晚,当然会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不如在外面旅游。连过年都索然无味,让人们何谈“乡愁”?我特别希望有哪一位智者,能够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把春晚取消,或者延后,把人们从电视机前拉回来,回归到应有的“年味儿”上,即使是陪陪父母,和家人打打牌、聊聊天,都好过闷头看电视。

  记者:所以说,我们现在寻找乡愁,就要从重新认识节日的内涵开始,让乡愁生出根?

  郭文斌:是的,我们需要重塑传统文化,需要仪式感。所谓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恢复传统节日之礼,就是在传承文化,就是在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回到故土。

  现在我们谈节日文化,常常说“民俗”,把它们当娱乐节目了。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时间和空间也是生命体,是有能量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点做特定的事情,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过年,家家户户祭祖、祈福、贴春联、互道祝福,传递的是吉祥如意,表现的是温良恭俭,通过仪式让中国人集体连根,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如果你们只把它当作放长假,自由散漫、随便对待,就凝聚不起精气神,自然也没什么幸福可言。

  我常说,人要生活得幸福,就要寻找安详。怎么安详?需要一些仪式,一些载体,让灵魂找到归宿。这次参与《记住乡愁》的文字工作,通过记者的真实采访,我看到,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我还发现幸福原来也在五常十义里,甚至就在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里。这些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度、美丽、优雅和强大生命力,让我更加热爱创造了她们的先祖,孕育了她们的祖国,传承并发展了她们的古圣先贤,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也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文化人身上责任的重大。(记者 尚陵彬)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