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陵安置区:走出缺水焦虑症

24.08.2017  11:32

  在山上,年过六旬的马秀梅喝了60年窖水,走了60年山路,住了60年土房。

  人挪活,树挪死。今年7月下旬以来,海原县三河镇丘陵、学梁两个山村的286户群众,陆续搬到山下20公里外的富陵安置区。自此挪活一方山区人、挪出一片新天地,这里面就有马秀梅一家。

  富陵安置区共建移民安置院落286套,每套院落占地0.63亩,分50平方米、54平方米、60平方米、75平方米、90平方米5个户型。

  日前,记者来此采访,走在安置区平整的硬化路上,两侧整齐划一的白墙红瓦灰檐新居,犹如一座座江南小别墅。

  “三难”的光阴留下阴影

  进入马秀梅家的新院落,记者赫然发现一眼水窖,与周遭现代化的设施显得不够协调。

  “看来,水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最终解决。”记者心中叹息。

  “记者,你别误会!”马秀梅仿佛看透了记者心思,“水窖是挖下了,但不代表自来水没通。

  在马秀梅带领下,记者来到盥洗室,拧开水龙头,瞬间“哗哗”流出了自来水。

  “虽说通了自来水,但还是怕断水,就挖了这眼水窖。”马秀梅说,自来水24小时随拧随有,她也明白挖水窖从此只是一个心理安慰。

  过去缺水缺到啥程度,竟让马秀梅一家的“缺水焦虑症”留存至今?

  “这么给你说吧,过去家里的衣服从来都不在家里洗,都是捎给嫁到固原的女儿,她家有自来水。”马秀梅说,过去从水窖中收集而来的雨水、雪水,汲上来时都泛着浓重的土黄色,静置很长时间都难以澄清,但就这样的浑水喝都不够,更别提洗衣服了。

  尽管有了自来水,但缺水缺怕了的马秀梅用水依然很节省,洗衣服最多用两盆水。

  马秀梅说,老庄子丘陵村坐落在炭山的半山腰上,住户散居于沟壑之间,东一撮、西一簇,联系山下世界的是一条羊肠小道,下雨天还能勉强出行,下雪天则是“出不去,进不来”。

  由于交通不畅,无论是发展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在丘陵村、学梁村都受到了严重掣肘,绝大多数住所都是住了几十年的土窑土房。“房子烂杆,主要是经济条件差,个别人发了家,也会在镇上、县城买房,不会回村里建新房。”马秀梅之子余忠俊说。

  吃水难、出行难、住房难——“三难”犹如三座大山,压着丘陵村、学梁村的子孙们。

  “富陵”的日子通向未来

  搬下山后,马秀梅一家六口人按规定分得了一套90平方米的新居,按照3000元/人的自筹标准,只支付了1.8万元,就搬入了这套造价近20万元的新宅院。

  “屋顶吊好了,地板砖铺好了,墙体也粉刷了,搬家时直接入住。”余忠俊感叹,安置区的阳光都格外明亮。

  在富陵安置区公共区域,当地政府配套垃圾箱97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68盏,完成绿化6.048万平方米,目前又在规划建设幼儿园、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环卫公厕。

  “富陵安置区的建设标准很高。”三河镇镇长白向平告诉记者,总投资7093万元,为打造高标准移民安置区打下坚实基础。

  出于“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考虑,富陵安置区每家院落内都建有1座42平方米的标准化牛棚,方便居民饲养华润基础母牛。目前,华润集团在富陵安置区近郊正在建设一座占地58.6亩的饲草加工基地,为移民养牛提供饲草保障。

  对24户无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富陵安置区引导他们参与“飞牛”养殖模式:牛交由银川一家企业“托管代养”,每户居民每年可获分红1500元。

  白向平说,安置区被命名为“富陵”,寓意着让住在山陵里的人搬迁后能富起来,这个寓意如今部分成真,未来必将全部成真。(记者 杜晓星)

西吉县半子沟村移民喜迁银川金凤区新居
  白墙黛瓦,绿意盎然,道路宽阔,民居如画。新华网
577名移民群众在我市开启新生活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王一平)8月17日,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