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超:家长的“拒不相认”比逃票更可怕
10月23日,在南昌开往深圳的高铁上,为逃一张儿童票,父亲把女儿藏到列车上的大件行李处,被发现后竟然拒不相认。(10月25日新华网)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旅客只为逃掉一张儿童票,竟然拒不相认自己的女儿。在众多逃票行为中,乘坐火车逃票较为普遍,“抱着孩子不让孩子量身高”、“让孩子装睡觉”、“装矮”都是较为普遍的儿童逃票攻略。逃票屡禁不止,主要是少数人诚信丧失,爱占小便宜心理作怪,费尽心机让铁路等交通部门也防不胜防。
吃饭掏钱,坐车买票,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如今却成为社会呼吁倡导的口号。虽然逃票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事,可若成习惯,却危害无穷。在这起逃票事件中,受伤最深的莫过于那个小女孩,不仅要独自担惊受怕,还要被父亲视为陌生人。
每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的行为就像一支画笔,画好了,就是一幅美景,画错了,一辈子都无法修改。在这起逃票事件中,虽说女孩的父亲逃票有错,但如果在被发现后勇于认错,及时补票,那么还会弥补一些自己的过失,不会对女孩造成更坏的影响。但是他却选择了与女孩“拒不相认”,熟知,这“拒不相认”对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逃票本身。相信,这件事对小女孩心灵的伤害将会伴随其一辈子,逃掉几十元车票钱却毁掉了一个孩子一辈子看世界的眼光。
为什么当下火车逃票等行为屡禁不止呢?以往,铁路部门在处理逃票现象时,基本按照最低标准对逃票者进行按章补票,可是对于一些毫无补票能力或者恶意撒泼的旅客毫无办法,也只能不了了之。这种现象追根溯源是道德的滑坡,另外,相应的制度没有跟上,对逃票者起不到威慑力,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反观国外,许多国家都有明文规定,逃票属于违法行为。很多国家有着很完善的诚信管理体系,个人逃票行为将成为此人一生的“污点”,直接影响着就业、信贷等大事,正因为有如此高的“违法成本”,才使得一些国家民众乘坐公共交通时井然有序,鲜有逃票行为。
在我看来,我们应效仿国外的先进做法,将逃票与公民的诚信记录挂钩,诚信系统可以让逃票者在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同时,又付出高昂的信用代价。将铁路等逃票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明确一旦被纳入诚信管理将对个人有哪些影响,公布范围和处罚是否合理等,给心存逃票心思的人强大的心理震慑,让逃票者不敢、不想。建立铁路逃票行为在个人银行贷款、社会福利、就业等方面的联动制约机制,应该对遏制逃票行为起到积极作用。只有让诚信之人光明磊落,让不守信之人举步维艰,才能让逃票顽疾得以彻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