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寄养情暖孤残儿童心

28.12.2015  09:43

   家庭寄养情暖孤残儿童心

  资料图片

  宁夏2001年试点家庭寄养以来,永宁县惠丰村54户村民倾心付出,用父母之爱温暖着200多个没有“”的孩子,弥补他们生命中缺失的家庭温暖——

  2001年起宁夏试点家庭寄养

  有这样一群孩子,因为身体残疾或有疾病,被父母遗弃,自小失去了享受家庭温暖的机会。从2001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被送到永宁县杨和镇惠丰村——全区惟一一家儿童寄养基地。这里的54户村民,以无私的爱呵护着这些孩子。13年来,惠丰村共寄养了200余名孤残儿童,通过家庭寄养的方式,让这些孩子得到了关心和爱护,弥补了他们生命中缺失的家庭温暖。

  从2000年起,从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江苏到西部省份甘肃等,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一些小县城,全国各地都开始试点推行家庭寄养模式。宁夏也一样,2001年9月,宁夏儿童福利院在借鉴和学习外省市开展家庭寄养的经验上,积极同英国儿童关爱组织合作,正式启动家庭寄养工作。也是在那一年,大量的孤残儿童进入寄养家庭,开始享受家庭的温暖。 

  目前,在区、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与领导下,宁夏儿童福利院寄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孤残儿童融入家庭、健康成长、立足社会奠定了基础。经过13年的努力,我区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由过去分散管理,以检查、监督为主寄养模式发展为今天的“以寄养儿童为中心、寄养家庭为主体,以集中管理和专业化服务为指导”的具有宁夏特色的家庭寄养模式。通寄养关系让他们彼此难分难舍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寄养家庭对寄样对象付出之大,常人难以理解。不少孤残儿童刚来到寄养家庭时,表现出严重的恐惧、胆怯、孤僻现象,经过寄养家庭一段时间的悉心照顾和调节后,孩子开始变得开朗活泼,一些孩子甚至从之前的对家长排斥,变为渴望得到家长的拥抱和呵护,对寄养家庭产生依恋感。日前,记者走进永宁县杨和镇惠丰村的54个寄养家庭,孩子们的妈妈都说,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她们很有成就感。送走一个孩子,然后又接回一个,她们已离不开孩子,孩子更离不开她们。 

  见到张惠琴时,她正抱着孩子在客厅玩耍。今年55岁的她和丈夫领养了两名孤残儿童。谈起孤残儿童,她的眼神中充盈着满满的母爱。13年前,宁夏儿童福利院首次针对孤残儿童开始招募寄养家庭,得知此事后,张惠琴和丈夫商量,决定领养一个。她说,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就没有了父母的疼爱,寄养家庭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好吃的好穿的都先由着他们来。“养这些孩子,得需要耐心和爱心,孩子24小时离不开人,我倾注了所有的心力,每次他们被领走后,我都要大哭一场。”如今,张惠琴已先后领养了6个孩子,有的已成年步入社会,有的被国外家庭领养。 

  “最不敢想的是孩子离开我的那一天。”这是寄养家庭家长季秀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孩子刚来的时候都不会说话,现在进步已经非常明显了。这就和自家的孩子一样,我现在最不敢想的就是孩子们离开我的那一天。”说着季秀珍的眼角涌出了泪水。 

  据了解,为减少寄养家庭的负担,根据规定每个寄养家庭中的孩子到18岁时,都会被福利院接走,结束寄养家庭的生活。离别,对于寄养家长和寄样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残酷的。每个家庭的家长最不愿意想象的就是孩子们离开自己的那一天。而如果有条件好的国外家庭想要领养孩子,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宁夏儿童福利院也会从这些孤残儿童中筛选出来让国外家庭领养。

  辅助康复训练让孩子更健康

  “只有心中有爱,义无反顾地付出,才能让孩子在家庭里得到最好的救助。”永宁县家庭寄养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吴艳芳在接受采访时说。吴艳芳告诉记者,每一个生活在永宁县杨和镇惠丰村的残障儿童都很幸运,他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温暖的家,平时还可到家庭寄养指导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幸福健康地生活、成长着。 

  在永宁县家庭寄养指导服务中心,一个充满童真的声音清晰地唱着:“我有一个家,快乐的家,爸爸妈妈还有我,一起玩耍。”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唱歌孩子的旁边站着他的寄养母亲刘金莲,每天她都要带着孩子到这里进行康复训练。2008年,她和丈夫李春向福利院递交寄养申请后,将当时只有一岁的阳明礼带回家中。“刚到家里时,孩子非常瘦弱,不会吃也不知用手拿东西,递到手里的东西会扔出去,现在经过康复训练,已经懂事了许多。”刘金莲说。 

  “根据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度,生活在寄

  养基地的孩子们,会被分成不同的班级,每天按照课时表来进行康复训练和一些课程的学习。”永宁县家庭寄养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王津介绍,除了基本的家庭教育,还必须对他们辅以必要的康复训练。福利院为此专门安排了专业康复训练老师,除了每天为孩子们做康复训练外,还会手把手地教给每位寄养家庭的家长们如何为孩子们进行康复训练,以保证他们回到家里也能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更快地康复起来。 

  在二楼康复训练室,一位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制作手工。孩子们见到有人进来,异口同声地说出“叔叔阿姨好”的问候。在其它几间教室里,孩子们正在接受康复训练。训练中他们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我们没有听到他们因跌倒而发出哭泣声,而是看见他们一次又一次露出纯真的笑容。“我们也呼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把更多的关爱带给这些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王津说道。

  过多年的实践,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成为现阶段孤残儿童较好的养育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让孤残儿童尽量不脱离家庭,在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家庭寄养模式很适合孤残儿童的养育,给孩子一个家,让他们从小就有爸爸妈妈。”据宁夏儿童福利院从事儿童寄养工作的吴艳芳介绍,在管理上我区一直采用四级管理模式,即由院家庭寄养部、联合管理委员会、寄养服务站、寄养家庭组长负责的四级服务管理体制,将社区、当地民政局纳入管理体制,形成联动机制,以充分调动寄养家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家长自主管理、自治管理。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寄养儿童290人,有50多名孤残儿童被涉外领养,而永宁县杨和镇惠丰村作为最大的寄养基地,现有寄养家庭54户,寄养儿童104名。

  希望更多家庭参与寄养工作

  “家庭寄养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亲情,更有归属感。”宁夏儿童福利院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利院的孤儿不仅身残,部分还有严重的心理残疾,而让孩子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能消除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因此不少孤儿在几个月大时,如果不需要持续治疗和手术,在身体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就被送入寄样家庭,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虽然儿童福利院里有不错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设施,医疗条件也配备齐全,但是,孩子最健康的成长环境还是在家庭,寄样家庭更能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安全感。对于每个申请寄养的家庭,福利院都会进行细致的检查评估,包括家庭情况、夫妻性格、和睦关系、家庭是否有犯罪史记录等诸多因素。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寄养孤残儿童模式已形成了良性监督体系。宁夏儿童福利院特别抽调了专职人员和当地群众组成监督小组,每周对寄养家庭进行检查,并给寄养监护人指导传授康复、教育等知识。除了每月给孩子提供870元的生活补贴,医疗和教育费用全免,节假日还会发放慰问品。而且不定期去寄养家庭中沟通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取消寄养资格。力争给孤残儿童创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现在有好多人对家庭寄养不知情,甚至不知道有这项工作,我们希望被寄养儿童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进来,让每一个被遗弃的儿童都享受到家的温暖。”该负责人坦言。

  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