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俏满枝头 ——宁夏演艺集团持续打造舞台精品纪实

21.05.2017  17:22

  凸显宁夏地域风情的秦腔《花儿声声》数次登上区内外舞台,向观众传递大爱情怀的话剧《回民干娘》在全国14省巡演,回族舞蹈《金色汤瓶》走出国门、亮相墨西哥……

  近年来,宁夏演艺集团的演艺人员不断在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以具有国家级艺术水准和宁夏文化特色的精品节目,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提升宁夏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

  “能在家门口看演出,演的还都是咱农民的事儿,大伙都很高兴。”2015年8月,话剧《喊水村移民纪事》走进吴忠失地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基地,乡亲们一致拍手叫好。

  接地气的文艺作品群众才爱看。宁夏演艺集团组建六年来,始终扎根塞上大地,满怀激情地记录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倾听山川百姓的心灵律动,创作出众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舞剧《花儿》、舞蹈诗《九州花儿美》、舞剧《西夏轶事》等作品以充满韵味的文化底蕴、高超的舞蹈技巧令观众回味久久;

  秦腔《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话剧《丝路天歌》《回族干娘》《回乡税官》、京剧《庄妃》《萧关道》《杨门女将》等作品每每上演,总能让观众在瞬间找到思想的共鸣,得到情感的宣泄;

  其中,舞剧《花儿》、秦腔《花儿声声》《庄妃与多尔衮》、话剧《工会主席》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等众多奖项。舞蹈《金色汤瓶》、杂技《耍花坛》、民族器乐《战鼓》等优秀作品,在全国舞蹈比赛、杂技比赛、民族器乐比赛中获奖。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的同时,宁夏演艺集团不断加大宁夏文艺精品“走出去”的力度和频度,先后参加了莫斯科文化中心“东方神韵·魅力宁夏”文化交流演出,2016中埃文化年《丝路新韵》文艺演出等;歌舞、杂技、秦腔等节目先后赴埃及、土耳其、韩国、日本、俄罗斯等1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演出;舞蹈《金色汤瓶》的表演团队曾随国家领导人两次出访,为外国友人献上精彩演出。

  人民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作品更要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方能散发永不凋谢的生命力。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每年,宁夏演艺集团送戏下乡演出不少于800场,中西部“送戏下基层”戏曲进校园200多场,实现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去年,宁夏演艺集团扎实开展文化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完成了在全区200个重点贫困村各演出1场以上的任务。

  (二)

  “改革不仅带来了身份的转变,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大家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昨天,宁夏演艺集团负责人范晋国对记者说,演艺集团自2011年改制组建后,员工们机会多了,怨言少了,工作热情更高了。

  为解决演艺集团有人没场地、有戏没地演的尴尬境地,自治区将新建成的宁夏大剧院委托演艺集团经营管理。目前集团已拥有大小剧场4个,硬件设施明显改善。“有了自己的剧院,精气神更足了。”曾参与集团组建的老艺术家们感慨到。

  改制后的宁夏演艺集团“轻装前行”,先后成功举办中阿博览会主题晚会《丝路金桥》、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阿政党对话会、中美旅游高层论坛等重大时间节点文艺主题晚会,共演出149场,其中引进国内著名剧目57场,惠民演出92场,受益群众达16万。

  企业做大做强,必须改变演艺人才流失、艺术传承后继无人的现状。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宁夏演艺集团曾多次选派员工赴区外参加编剧、导演、作曲、中青年演员、经营管理等培训班30余期。多方筹措资金,启动了艺术人才孵化工程,2013年委托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培训了60名杂技班学员,已有近一半学员跟团到区外、国外演出270多场,加快了宁夏杂技“走出去”的步伐。先后有演员柳萍获“二度梅”,李小雄、侯艳、刘京、屈莲英摘得“梅花奖”。(记者 张文攀)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