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尘中村”山绿水清圆新梦

15.08.2020  20:41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8月9日,海原县三河镇六村黄花菜种植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彩云与姐妹们一边锄草,一边跟着手机学唱歌曲。远处,清水河潺潺流淌,荒山荒沟绿意盎然。

  近年来,六窑村40多个采砂场、砖瓦场、石灰窑等相继关停;在私挖滥采的土地上,整治出1500余亩基本农田;全村种植红梅杏2000余亩、黄花菜500亩、苜蓿2600余亩;村道两旁、房前屋后、荒山荒沟绿化整治……曾经的“尘中”山绿水清。

   尘中村”的伤疤

  “我们脚下这一大片地方,以前是一家挨一家的采砂场,今年我们都种上了枸杞。”在村西的清水河畔,六窑村党支部书记马军说。

  枸杞长势旺盛,百米宽的清水河河谷芳草青青、流水潺潺。

  发源于六盘山的黄河宁夏段一级支流清水河,六窑村过境段长3公里,河谷有优质“米粒砂”。

  上世纪70年代起,六窑村人挖河谷、毁耕地,办砂场、砖瓦场、石灰窑等。“到了八九十年代,一台拖拉机、一张筛网就能开工。”马军说,随着大型机械的普及,规模化砂场增长迅速。

  2014年,村西的清水河档口谷内有13家采砂场,村东的山脚下有18家砖瓦场,村南有11家石灰窑,村北的蛋托厂、木炭厂炉火旺盛、机器轰鸣……全村35%以上的产值来自砖瓦场、采砂场。

  除了挖河床、河岸、耕地,每个采砂场还有深达100米左右的洗砂井。清水河被“开发”得千疮百孔,砖瓦场削山取土尘土飞扬,砖瓦场、石灰窑浓烟滚滚,六窑村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雪上加霜,成了名符其实的“尘中村”。

  “过去每天有上百辆机械、大车,连天连夜干,噪音大,灰尘大得人睁不开眼睛。”年近80岁的村民高生株说。

   保住子孙后代“饭碗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六窑村人的观念逐渐有了变化。

  创收与生态环保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在村里引发了一场大辩论。最终,村民大会通过了新的发展思路:走生态优先、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路子。 

 环境优美的六窑村。

  2015年至2018年,六窑村配合有关部门分批分期对40多个采砂场、砖瓦场、石灰窑等进行彻底关停,修复生态,整治土地,在曾经乱挖滥采的地方种植了千亩枸杞。“当年关掉第一批砂场时,许多人在山下放炮庆贺。”村民余生仁回忆道。

  村民梁立彪经营砂场22年,“年产量1万立方米,年收入20万元。我不愿关闭砂场,思想斗争了十几天才想通:挣钱的途径有很多,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砸子孙后代的饭碗。

  砂场关闭后,梁立彪开始养蜂,加上种植枸杞、苜蓿、荞麦和果树等,如今年收入与开办砂场时不相上下。

  341国道横穿六窑村,路边有一家生意红火的农家乐——六窑康佳牡丹山庄农家乐。8月9日,固原市的杨先生带着家人前来休闲,“这里环境不错,吃完饭可以欣赏热带植物,到牡丹园赏花,还可以垂钓、采摘,老人孩子都很开心。

  农家乐的老板是六窑村村民康建兵,曾在村里开砖场,年产1000万块砖,产值400多万元。“传统砖瓦窑是高污染行业,关停是大势所趋。”2015年,康建兵主动关停并拆除了砖窑,投资500万元在原地搞绿化、建农家乐,并种植了300亩牡丹花。

   绿水青山入梦来

  近年来,六窑村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特色种植业,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干事创业,新建环保砖瓦场3家,年产值6300余万元。

  利用田园综合体整治项目对清水河流域乱挖滥采的土地进行整治,新栽枸杞1000余亩,植树18万余株。流转土地种植红梅杏2000余亩,建成500亩黄花菜基地及冷藏加工厂。2019年,六窑村实现年产值1.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45万元,位居全镇13个村前列。

  “现在天蓝了,树绿了,水清了,收入也提高了,幸福感明显上升了。”村民高耀芳感叹道。

  记者通过百米高空的无人机看到,六窑村阡陌纵横、绿荫青翠,清水河宛如一条丝带,昔日的“尘中村”已嬗变为山清水秀、产业繁荣、富美和谐的小康村。(王文革 文/图)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