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物古建筑装上“防雷眼”

06.12.2019  17:14

  今年4月26日开始打雷至今,银川地区雷电日共23天。

  闪电时间集中在中午12时到晚上9时,下午6时左右最多,闪电高达3830多次;凌晨1时到6时,雷电天气很少。

  今年9月9日以后,宁夏没有打雷……

  这是宁夏中科天际防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几项今年宁夏雷电精准监测数据。

  该公司利用大数据及新一代闪电定位监测技术,对宁夏雷电天气进行高精度定位监测,是西北地区第一家从事雷电定位监测的民营企业。

  "这是宁夏雷电监测三维图和动图,全区雷电分布及密度一目了然。"11月28日,宁夏中科天际防雷董事长高攀亮在雷电监测预警平台上给记者做演示讲解,"从监测情况来看,今年吴忠市红寺堡区的雷电天气和次数相对最少。"

  高攀亮团队自主开发的文化遗产地雷电监测大数据平台被授予2019年度"中国好技术"称号,高精度闪电预警定位系统创新成果获2019年第17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高攀亮入选全国雷标委国家标准专家组。今年11月27日,自治区总工会认定高攀亮创新工作室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此外,公司还拥有国家首个省级智能雷电防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宁夏雷电保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

  19年孜孜以求,公司已从初创时的3人小团队,发展为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位居行业前列的企业。

  2016年起,他将目光转向文物古建筑防雷。

  "2016年参观北京故宫时,了解到故宫遭受过几十次雷击。"高攀亮说,古建筑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如果遭雷击被毁,将无法复原,当时就想涉足文物古建筑防雷领域。

  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内部有灰尘易感应静电,容易引来雷电流,但普遍缺乏可靠的雷电防护装置。

  "文物古建筑的雷电防护有刚性需求。"高攀亮开始带领团队研发文物古建筑防雷系统。

  团队起初研发了一套系统,在公司测试时取得了成功,但安装到野外的文物古建筑上后,却对雷电没有任何反应,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雷电探测和防护非常精细,仪器设备受环境的干扰很大。"高攀亮认为,很可能是一些部件受干扰而对雷电不"敏感"了。经多次研究试验,团队研发出了一套性能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的文化遗产地雷电监测预警定位设备。

  2016年6月,公司取得特种防雷资质,中标江南第一大祠堂——江西诚敬堂古建筑防雷项目。

  今年,公司投资200多万元,公益性地为宁夏的文物古迹安装了闪电监测地面工作站,实现了宁夏地区文物古建筑防雷监测全覆盖。

  "系统通过网页端实时显示雷击点的位置、雷击时间、雷云运动轨迹,可查询历史雷击数据、雷击位置。"在宁夏中科天际防雷文化遗产地雷电监测大数据平台前,高攀亮向记者介绍古建筑防雷的最新科技成果。

  记者在银川市拜寺口双塔看到,雷电监测防护网犹如一双双无形的"防雷眼"。

  "我们的雷电监测设备覆盖半径30公里,像水洞沟这么大的区域,完全能够实现全覆盖。"高攀亮介绍,设备安装伊始,受地理环境和电磁环境的影响,系统不是很稳定,经过反复调试,目前系统运行良好。

  在西夏陵,20多个防雷组件形成一张无形的雷电防护网,将偌大的景区全覆盖。

  高攀亮团队研发的新一代避雷防雷装置、线路避雷接闪器等产品已应用到古建筑防雷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科技创新成果"文化遗产雷电监测防护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被评为自治区"2019年大数据优秀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们加快发展坚定了信心。希望越来越多的文物古建筑能装上来自宁夏的民营企业——中科天际防雷为其量身定制的‘防雷眼’。"高攀亮说。(记者 宗时风 丁建峰)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