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事业硕果飘香

15.12.2016  06:36
 

  全国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刚结束不久,其会议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宁夏文艺工作者。近几年,银川文艺事业蓬勃发展,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里造就出一批经典佳作和文艺人才,为繁荣发展宁夏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同时也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

  本土文化足迹遍布全国

  “当下社会,各种危机困扰着人们,说一千道一万,其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恢复这些隐藏在人民之中,深埋在岁月深处的原始生命力。”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郭文斌认为,对于他自身的文学创作而言,“农历”系列、“安详”系列之所以能够得到读者欢迎,一印再印,正是得益于自己转身“回家”,从热衷于先锋性创作,转向对祖先留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礼敬。

  实际上,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土壤,孕育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2015年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恢弘的气势、深邃的思想、震撼的视觉再现了西夏王朝200年的神秘历史。该片是自治区重点文化项目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一带一路”宣传规划重大选题,一经播出就收到热捧,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西夏陵》则是继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之后又一力作,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依托着西夏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一件又一件精品文艺作品也生根发芽。2004年至2016年,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月上贺兰》已经上演了680余场,足迹遍布全国及海外。该剧不仅荣获多项大奖,更作为银川及全区的文化名片,真正让文化“走出去”。此外,从回族舞蹈《金色汤瓶》,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到现实主义话剧《回民干娘》无一不是宁夏这片文化土壤中培育出的果实。

  宁夏电影制片迈入中国电影“第一阵营

  宁夏电影制片厂原本是一个仅有员工30多人,在全国排名末位的小电影制片厂,但凭借《画皮》成功逆袭,迈入中国电影“第一阵营”。同时宁夏电影制片厂也开创了中国国有小厂拍摄大片电影的先河。

  业内人士认为,《画皮》系列的成功,在于吸取了以往中国大片的不足和教训,真正做到为观众讲好一个完整而吸引人的故事。宁夏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宁夏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杨洪涛在谈到这部电影时表示,《画皮》在忠实原著创作理念的同时,以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视野,对原著进行创造性改编。用“东方新魔幻艺术”概念替换了传统的“鬼故事”概念。

  经过改编后的《画皮》自上映后票房一路走高,《画皮Ⅱ》更是连破12项中国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这些不仅成就了电影本身,也成就了宁夏电影事业。此外,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槃》,给秦腔这一古老剧种注入了深刻的思想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被赞“中国戏曲里程碑”。

  宁夏音乐家协会主席、宁夏演艺集团总经理范晋国介绍,要发展必须有创新,市场就是创新的方向,人民才是最权威的评论家。文艺工作者应当牢记使命,在“十三五”新时期多创作反映时代风貌和鲜明风格的优秀作品。

  银川文艺作品硕果累累

  文艺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艺市场的繁荣,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文艺精品来说话。

  “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银川市文联党组书记张秉东认为,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期待,真正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银川市作为首府城市,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作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今年7月,《银川文艺界》内刊创刊,成为促进文艺工作,凝聚文艺力量的重要阵地平台。内刊、官网、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市文联对外交流的平台,对及时发布全市文艺动态,增进文艺交流,凝聚全市文艺力量,推动全市文艺工作,促进我市文艺出人才、出作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5年,银川市委、市政府设立了银川市文艺最高奖——“贺兰山文艺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挖掘出不少银川市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民间文艺和文艺理论等各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以及各艺术门类创作生产中涌现出的具有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的文艺新人。2015年3月31日,由市文联组织编纂的《银川文学艺术精品工程》首发,这套丛书分为文学卷、美术卷、书法卷、摄影卷、民间文艺卷,共5卷47册,汇聚了47位本土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作者们积极的创作精神,也反映出银川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记者 李尚)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