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建设40年纪实

16.06.2015  10:45

摘要:至此,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和固海扩灌工程组成了一个流动的命脉,滋润着中部干旱带。“小面积开发,大面积保护”,扬黄生态灌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全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使宁夏成为全国唯一荒漠化逆转的省区。

  栉风沐雨书今史

  ——宁夏固海扬水工程建设40年纪实

  40年风霜雪雨,一个被称为水利典范的工程——宁夏固海扬水工程清流汩汩,润泽着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涸的土地。

  40年励精图治,中国大西北曾经苍凉寂寂的版图上,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片荒漠绿洲——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区和生态灌区。

  宁夏中南部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和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带,是全国主要的回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和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区。地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区土地面积和人口的64%和45%,是宁夏的半壁山河。这里沟壑纵横、荒漠广布、十年九旱、极度缺水、生态脆弱、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如何解决西海固地区群众温饱和饮水问题,是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关切的大事。

   开启中国大型扬水工程建设的先河

  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海固人说,最惊心的场面是拉水汽车在路上跑,鸟在空中飞,饥渴的家畜围着车觅水。拖拉机耕地的时候,柴油桶放在旁边,渴极了的麻雀扑棱棱飞过去喝柴油。大灾之年,这个地区生活的农民,只有三条出路:一是在家领回销粮;二是外出讨饭;三是跑新疆。

  1973年大旱,同心县平均亩产粮食4.1公斤,海原县平均亩产5.2公斤。

  面对千百年“喊叫水”的困局,自治区领导心急如焚。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卫宁灌区的七星渠因黄河主流北移,渠道供水日益困难;中部干旱带的同心县城及周边的人畜饮水问题越发突出。当时,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于1968年并网发电,为千年黄河上高原提供了电力提水可能。

  1973年,中央在延安召开西北水保会议,我区再提扬黄问题,得到了原水电部同意。消息传来,宁夏大地一片欢腾。当同心青年杨义怀告诉老父亲黄河水将要被引上高原时,老人认为儿子在做梦:“这咋可能呢?自古水往低处流,黄河水咋能倒流呢?

  然而,改写“水往低处流”自然规律的工程即将上马。

  1973年,同心扬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的方案经原水电部批准,6级扬水共建7座泵站,从七星渠取水,投资2700万元。1978年5月8日,同心扬水工程竣工通水。

  渠水所到之处,川辉塬润,生机盎然,“东西处处人栽树,远近家家水灌田”。

  1975年10月,固海扬水工程规划设计。16个月后,原水电部以(1977)水电规字第6号批准了这项工程。从方案提出到开工建设,中间曾出现过多次争议,扬水量由25个水减少到17.2个水,最后定为20个水。1978年6月1日,中宁县古城子工地上,固海扬水灌溉工程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

  8年草木枯荣、寒来暑往,攻克了如今无法想象的施工难题和技术难关。1986年9月3日上午10时15分,固海扬水第一泵站——泉眼山泵站的泵房里机器轰鸣,黄河水顺着1.6米粗的管道爬上近400米高的荒原,宣告宁夏第一大扬水工程竣工通水。这一工程使规划的40万亩“望天田”旱涝无虞,15.3万人、26万只羊、2.3万头大家畜饮水得到保障。

  1992年,“三西”建设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刚刚取得不菲的成绩,旱魔又杀了个“回马枪”。西海固遭遇历史罕见连年大旱,已解决温饱的群众大面积返贫。

  这里的旱情牵动了党中央、国务院。1994年,受全国政协委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率领农、林、水利专家来宁夏考察,提出了开发建设扬黄新灌区,解决宁南山区100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构想。1995年1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立项,并作为重点工程列入国家“九五”计划。这项工程分为红寺堡扬水和固海扬水扩灌工程两部分。

  1999年,固海扩灌灌区工程开工建设,2003年10月26日全线通水,灌溉面积又扩大了55万亩,给27.5万贫困人口带来新生活。

  至此,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和固海扩灌工程组成了一个流动的命脉,滋润着中部干旱带。

   亘古荒原上抒写砥砺奋进的华章

  自中宁翻过长山头南行,眼前一条条交错纵横的渠道横贯南北,里面饱含着数万参建者和管理人员的青春、理想、智慧以及对这片土地刻骨铭心的热爱。

  施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光渡槽就要建46座,宁夏的水利施工队伍从来没有承担过这样大规模、高难度的水利工程,就连水利部的负责同志也不无担心,宁夏能否顺利完成这项工程。

  施工过程证明,宁夏水利人在艰苦条件下以创造性的智慧,书写了一个个传奇。

  勘测设计人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扛着标杆、背着仪器踏遍了干旱带的山山岭岭,用心血和汗水绘制了蓝图;500多名工人,19个昼夜马不停蹄地靠架子车拉土垫堰,才筑起了固海扬水的“龙头”——泉眼山泵站;1064米的长山头渡槽是固海扬水最为壮观的建筑物,在没有大型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工程师建造缆索,巧渡清水河,这套吊装装置至今在西北地区也是少有的。类似这样的技术难关,在8年施工中不知道攻克了多少。

  固海扬水工程是一个集机电、工程、灌溉、通讯调度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工程,但对于当时无一名懂专业的领导、无一名机电技术人员和无一名技术工人的“三无”管理机构,管理无异于“白纸”上画图。管理处从职工文化课的补习和业务技术培训入手,将职工送到区内外学习、进修。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使职工在短期内既熟练地掌握了技术操作,又系统地学习了文化知识。

  管理处边生产、边总结、边完善,在渠道工程、机电设备和灌溉调度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操作规程、工程运行和灌溉调度管理规章制度,为扬水管理趟出了一条大型扬水工程运行的管理之路。

  山区吊庄移民初来乍到,一时还不懂水地的种植技术,管理处泵站的干部、职工在管水的同时,担负起业余农技推广员的任务,移民群众的投入产出比逐年提高。

  为保障工程可持续高效率运行,水利厅争取将固海扬水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纳入国家重点项目,投入7亿多元完成固海扬水龙湾、李堡等14座泵站和近百公里主干渠道的更新改造,努力强化科学管理,提高了装置和输水效率,降低了能源单耗,保证了泵站安全运行。

   浸润宁夏半壁河山的流动丰碑

  水到的世界,便是丰饶的所在。如今的灌区粮丰林茂、牛羊成群。2014年,灌区粮油总产量8.14亿公斤,人均收入6519元,是1980年30.5元的214倍。自1978年至2014年,灌区农林牧累计产值达222亿元。

  固海扬水工程彻底改变了西海固吃粮靠返销、吃水靠拉运、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四靠”面貌。2006年,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使山区粮食几乎绝产。由于固海扬水工程的保障,灌区粮油产量达到3.2亿公斤,农业总产值6.7亿元,人均收入达2935.21元,是1980年人均收入30.5元的96倍。灌区粮食、饲草还有力地支援了周边山区群众的抗旱自救,人不缺口粮,牲畜不缺草料,社会没有出现受灾恐慌。

  “小面积开发,大面积保护”,扬黄生态灌区的开发建设,促进了全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使宁夏成为全国唯一荒漠化逆转的省区。

  乘车穿过同心县王团镇,北行两公里,浑然进入一个世外新桃源。四周砖瓦房错落排列,林成行、路成网、田成方,这是沟南村,95%以上是从南部贫困山区搬迁而至的移民。

  记者走进一个精致的四合院里。屋内一尘不染,摆着冰箱、彩电、音响、电脑和饮水机。主人杨自虎动情地说:“没有固海扬水工程,没有黄河水,就没有这里的一切。

  水来了,村里人想法多了,再不用像先辈那样,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山路上驮水吃了,纷纷外出经商、务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孩子们读书识字,灌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如今的固海扬水灌区,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生产生活景象。(记者 裴云云)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