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水脉今焕然——写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20.09.2018  17:45
      □本报记者  孟砚岷

  天下黄河富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史。无论是“脱胎换骨”的千年古渠,还是智慧水利的“最强大脑”,60年实干兴水,保障塞上水安全不懈努力、上下求索,宁夏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时代答卷。

   水利万物强保障

  通过齿轮带动闸门升降,从而对干渠引水量进行调节的设备,上了岁数的职工才能叫得上名字——五孔手摇式启闭机木板闸门。

  9月15日,记者来到了中卫市镇罗镇跃进渠,看到了“上岗作业”近60年的河沟进水闸。这座宁夏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手摇式老式闸门从1958年开始建设,建成于1960年。可以说,一个小小的闸门,见证了自治区60年老灌区的技术改造和向现代化的迈进。

  宁夏引黄灌区北与大漠为邻,南与黄土高原相接。两千年来,经过一代代人持续不断的兴修、续建和扩建,建成了秦渠、汉渠、唐徕渠等14条古渠,连同支渠、斗渠和农毛渠,总长1200多公里。这些以朝代命名的渠道,流润千秋,惠泽至今,见证着宁夏地区灌溉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在黄河上游青铜峡峡谷出口处,横亘着一座总长693.75米、最大坝高42.7米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这座与自治区同龄的大坝,结束了宁夏2000多年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有坝引水有效提高灌溉保证率,大幅度增加灌溉面积——宁夏的引黄自流灌溉面积由1949年前的192万亩发展到600多万亩,为全自治区和中国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宁夏在大力整治引黄古渠道的同时,先后新修了西干渠、跃进渠、东干渠等新骨干渠道,将1949年前的39条引黄干渠进行整合,建立起完善的灌排体系。1998年以来,宁夏又大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大泵改造等重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60亿元,完成砌护干支渠2150公里,配套改造建筑物1.1万余座,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资源的精准计量和智能化管理成为新时代水利建设的重点。 

  如今的宁夏引黄扬黄灌区,以占全自治区21%的面积养育了全自治区79%的人口,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36提高到2017年的0.52。农业供水保障能力大为提升,全自治区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国内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水润山川惠民生

  9月16日,在中卫市宣和镇寺口子公路沿线两侧,10万亩“枣瓜间作滴灌”项目区里一片郁郁葱葱。然而,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漠。正是2003年10月完工的固海扬水扩灌工程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在种植户柳迎定看来,原来都是沙滩、荒漠,到处是沙子,水引不上来。“浇上扬黄水后又栽了果树,还种了硒砂瓜。”他说,“如今100多亩硒砂瓜,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前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也干”,这是宁夏的生动写照。相比于宁夏北部引黄灌区的秀丽富饶,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长年干旱少雨,常常是“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缺水”绊住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发展的脚步。

  宁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长期以来因水受困、因水而贫。宁夏举全自治区之力建成了固海等四大扬水工程,将千年黄河水引上亘古荒原,“等雨栽种,靠天吃饭”的日子成为过去。如今,哺育了宁夏人民千百年的黄河水润泽着旱塬大地,托起了中部干旱带贫困群众的致富梦想,灌区70多万贫困群众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致富奔小康道路。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兴民村,盐环定扬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将过去一片广种薄收的“望天田”浇灌成富饶的黄花菜种植基地。当地政府充分利用盐环定扬黄工程受水区的便利,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开展产业帮扶,鼓励村民大规模种植经济效益高的黄花菜,形成了“种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农户开辟了一条旱涝保收的脱贫致富路。

  “十二五”期间,宁夏累计投入5.7亿元,在扬黄灌区实施了一批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近70公里骨干渠道的砌护改造工程,有效缓解中部干旱带供水紧张矛盾,提升了110万亩灌区土地的供水能力,保障了中部干旱带70万人的饮水安全,其中贫困人口6万多人。

  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实施后,泵站由原来的12级合并为目前的8级,每年可节省运行成本1000万元左右。一批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使得灌溉保证率由73%提高到83%以上,为老区群众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供水保障。

  在不增加用水指标的前提下,宁夏创新输水、灌溉、种植方式,在中部干旱带发展节水和特色农业近100万亩,形成硒砂瓜、黄花菜、马铃薯、红枣等特色产业带。扬水工程年均引水量8.3亿立方米,保证了中部干旱地区的农业粮食生产,在解决贫困地区干旱缺水,促进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

   水兴塞上新发展

  顶风雪,战严寒,抢时间,促进度……去年入冬以来,近百家参建单位的近3000名建设者日夜坚守在工程建设一线,总投资11.2亿元的盐环定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如期实现春灌通水目标。15座泵站实现自动化运行一次调试成功,77.2公里1.4万节压力管道无一漏水,97.7公里新砌护干渠顺利通水,刷新了宁夏水利建设史上的纪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贯彻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三大战略”要求,以保障水安全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统筹城乡,改革创新,节约高效,开放治水,加快实施“互联网+水利”六大行动,加大水资源智能调度、智能高效节灌、山洪灾害预警等43项水利应用系统建设,有效拓展了水治理空间。

  宁夏大力推进“数字治水”,较早建成了自治区统一的“水慧通”和河湖管理信息平台,大幅度提升水利管理服务水平。成立钱学森智库水治理(宁夏)研究中心,探索中央治水方针“宁夏方案”,推动水利由“能治”走向“善治”。水利数据中心首家迁移到自治区“政务云”,彭阳“互联网+人饮”模式在全自治区推广,全球领先的澳大利亚璐比垦测控一体化闸门生产基地落户宁夏,固海、红寺堡、盐环定三大扬水泵站实现自动化运行,固海花豹湾等泵站已实现远程一键开启,扬黄工程管理步入“3.0时代”。

  较早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全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宁东、太阳山等工业城市供水工程,实现了水往“”处流,破解了工业发展用水瓶颈;建成黄河标准化堤防,形成了“一堤六线”的黄河保护利用新模式;启动现代节水生态灌区建设试点,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平台;出台深化改革保障水安全意见,水资源承载力试点改革取得实效,激发出强大的治水创新发展活力。 

  发挥河长办牵头抓总作用,督促各地提前建立五级河湖长制体系,初步构建了“党政责任链”“部门共治圈”和“公众齐参与”的河湖治理保护格局,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河长制改革任务,初步构建各方共治格局。建立235亿元水利PPP项目库,在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隆德县启动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模式试点,彭阳县采用PPP模式实施茹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利通区、贺兰县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灌区试点建设,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秦汉渠管理处在水管体制改革上敢为人先,迈出了所属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打响了事企分离改革的“头炮”。

  …………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宁夏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把勇于创新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实现了传统水利向农业水利、工业水利、城市水利和生态水利全面发展的转变,一个服务全自治区发展的现代大水利格局逐步形成。

  60年中,砥砺奋进,风雨兼程;60年后,长渠流润,山川锦绣。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9月20日

      http://www.chinawater.com.cn/newscenter/df/nx/201809/t20180920_721629.html



从一滴水看宁夏六十年
  【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     水利厅
永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1.25万亩
  9月10日,记者从永宁县水务局获悉,永宁县通过大力实施喷灌、滴灌、管灌等方式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到目前,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新华网
水利部、自然资源部检查利通区水流产权确权工作
 水利部、自然资源部检查利通区水流产权确权工作 水利厅
沙坡头区多部门观摩学习水利改革、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
 沙坡头区多部门观摩学习水利改革、现代化生态灌区建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