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同心:产业活水惠民生

15.05.2020  18:43

  新华网银川5月15日电(记者马丽娟、贾浩成、杨植森)走进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2000亩芦笋种植基地,只见脆嫩的笋尖钻出土壤,一排排滴灌带为芦笋精准补水,工人们正熟练地切割,一周后这些芦笋将销往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地。

  谁能相信西北这么干旱的地方能种出鲜芦笋?“这块土地种什么都不易成活,但只要有水,一旦种成,农作物品质非常高。”宁夏驰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江说,下马关镇地处扬黄灌区,这里日照足、温差大、沙地病虫害少,种出来的芦笋口感很好,很受市场欢迎。

  4月27日,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村民在收割芦笋。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下马关镇是同心县“十一五”县内生态移民的主要迁入区,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超过6万人。培育和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能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成为摆在下马关镇党委和政府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道“课题”。

  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说,按照同心县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部署,下马关镇立足自身土地面积大、土壤松软且富含硒元素的优势,在深入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将目光瞄准市场前景广阔的芦笋。

  2017年,下马关镇在窖坑子村建成芦笋无公害种植基地,第二年又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的分拣、冷冻车间,加工标准笋产品。如今芦笋亩产效益高达8000元,带动周边300多名贫困户务工,人均增收1.5万元,小小芦笋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拓路”产业。

  4月27日,同心县下马关镇窖坑子村村民展示刚收割的芦笋。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近年来,同心县以产业为“”,围绕有机枸杞、草畜、中药材、圆枣等“4+X”产业体系,引导群众发展更有“”景的产业。截至目前已打造16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培育31家扶贫龙头企业、637家专业合作社和198家家庭农场,带动70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引来黄河之水,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一些产业从弱到强,一些产业“无中生有”,产业成为同心县群众脱贫增收的源头活水,增强了“造血”动能,趟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完)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