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弯草叶,他们却书写了历史

04.06.2018  01:41

原题为: 如一弯草叶,他们却书写了历史

——解密宁夏“包产到户”第一镇张易改革发展档案

  核心提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巨大的转折往往起于微时,却又不独立存在。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同年的另一个冬夜,在宁夏六盘山脚下的张易公社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当赵天禄等5人签下“保密协定”的那一刻,不曾料到自此掀开了宁夏“包产到户”改革的大幕。

  “包产到户”,在当时乃为冒天下之大不韪。实践证明,这个来自民间的智慧,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不甘贫穷的张易人,自实施“包产到户”起步,到推行土地流转,再到创新土地经营权入股……40年来,每一次源自于这片土地的改革一经开闸,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摆脱贫困,决胜小康,振兴乡村,张易人用实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石破天惊”的“保密协定

  197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当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此时,远在宁夏六盘山脚下的固原县张易公社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进行着一场改变农村命运的变革,生产队“偷偷”承包给农户的35亩马铃薯,正带着希望茁壮成长。

  这场变革,发端于一次“保密协定”。

  1975年至1977年,宁夏南部山区连续3年遭受冰雹灾害,且均发生在庄稼成熟季节,给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尤以张易公社为甚,庄稼几乎绝产,群众生活陷入绝境。在200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宁夏日志》中,对1977年的自然灾害有这样一段描述:“5月下旬-8月上旬,宁夏各地先后发生了暴雨、山洪、冰雹等自然灾害,受灾范围有45个公社、334个大队、1155个生产队,成灾面积为268280亩,其中绝产87816亩;因灾死亡农民35人,重伤9人……

  灾情严重,老百姓的吃饭一下子成了大问题,外出逃荒者不计其数。“张易乞丐”这顶帽子,自此压在了张易人的心上。

  今年71岁的退休干部李儒学,时任张易公社党委秘书。5月29日,他向记者解密了当年那段特殊的历史。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当地干部群众“愁得睡不着觉”。

  1978年元月的一天,时任张易公社党委书记的郭兴海,带着李儒学等人来到上滩大队中山生产队救灾调研,和生产队队长赵天禄等人连夜商量想个法子能让群众不饿肚子。

  赵天禄是一名老生产队长,点子多,经验丰富,他提出了一个“惊天”的想法:把洋芋地包给农民个人种植,秋收时交够生产队的,剩下的就是个人的,“我保证明年不向公社要一斤供应粮”。

  郭兴海外号“郭大胆”,被这个想法吓了一大跳:“这可是一件涉及政策的大事情,要慎重考虑,弄不好有‘杀头’‘坐牢’的危险!”他挨个征求屋里其他人的意见。当晚参加商议的共有8个人,有赞成的,有担忧的,争议不休。李儒学认为,中山生产队规模小,在大山里面,跟其他生产队几乎没什么接触,可以悄悄试一下。

  商议到凌晨4时,郭兴海拍了板:不要供应粮还能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不妨一试!但要把保密工作做好,不能让其他生产队知道。

  赵天禄紧急召集杨生禄等5人召开生产队干部会议,商议好以给群众承包产量的名义秘密开展工作,并签下“保密协定”。随后又召开社员大会,将生产队35亩马铃薯地承包给农户,承包标准是秋后每亩上交600公斤马铃薯。当年天公作美,马铃薯大获丰收,亩产达到1600公斤,每亩上交600公斤后还剩余1000公斤,剩余部分人均180公斤。

  中山生产队“包产到户”立竿见影,前一年还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社员,一下子解决了吃肚子问题。

  “心里打鼓”的郭兴海心里有了底。1979年,张易公社在73个生产队中推行“定产到田,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到1980年春节前,全公社13个生产大队、139个生产队,全面实行生产责任制。

  据固原县志记载:张易公社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第一年,公社粮食产量达到730万公斤,油料作物产量为33.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59%和139%。社员口粮由上年人均81公斤,增至162公斤;人均收入由31.96元增至48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张易公社“包产到户”带动下,海原县西安、郑旗公社等地,先后把集体土地中的部分承包给社员,开展了在生产队划分作业组的试点。

  1980年10月,自治区党委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交流各地建立农村生产责任制经验,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措施。

  1982年1月起,中国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一粒种子,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遍撒宁夏山川。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张易人

  六盘山区是中国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193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的壮丽词章,著名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成为塞上儿女代代传承的红色革命精神,浸润并激励着一代代张易人,敢为人先,敢于向贫困挑战。

  现为张易镇汉兵淀粉公司经理的白汉兵,“包产到户”时18岁,之前也出门讨过饭。1979年,他家6口人分到24亩地和1头毛驴,当年秋天,他家收入500公斤麦子、2500公斤马铃薯。白汉兵对1980年春节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张易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除夕夜,家家蒸馒头,户户放鞭炮。

  吃饱肚子的白汉兵,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要让自己和在这片土地上刨食的乡亲,活出个样来!

  1992年,白汉兵成为张易镇第一批个体户,人送外号“白三万”。

  2000年,张易镇马铃薯大面积滞销,“救命蛋子”被人当球踢。“在低标准时期,尝过饿肚子滋味,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产生了自己办企业的想法”。时任田堡村党支部书记的白汉兵,拿出多年经商积蓄,加上银行贷款,办起了汉兵淀粉公司,敞开收购农民的马铃薯,一下子解决了马铃薯卖难问题。第二年,农民种植马铃薯积极性高涨,张易镇马铃薯种植面积翻了一倍。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2009年,白汉兵又先人一步,流转土地260亩,搞规模经营,形成马铃薯产业产加销一条龙,在张易镇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土地改革。

  截至目前,白汉兵共流转土地1600亩。今年,汉兵淀粉公司与2300户农户签订单,其中,3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秋马铃薯收入可望达到600万元。

  讨过饭,当过个体户,办过企业,白汉兵一路奋斗走来。

  英雄不寂寞。紧随白汉兵挑战贫困的步伐,在张易镇这片热土上,汇聚起任红亮、白永江、杨孝贵等一批年轻创业者。

  今年25岁的任红亮,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

  在大店村,任红亮创办的软比特养殖场,常有周边的村民前来学习取经,存栏的3000多只兔子活蹦乱跳。

  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哼唱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进入大连IT行业,月薪8500元。2017年,他被家乡创业政策吸引,并动员两个大学同学,一起来到张易镇创业。

  任红亮回乡创业,在村里引起一片哗然:“好不容易从山沟里飞出去,又飞回来,上大学图个啥?

  瞒着父母,任红亮贷款9万元,办起了养殖场。他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带动村里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养兔。“一年多,一共收入9万元,全部投了进去。这3000多只兔子年底就可全部出栏,计划将收入再投进去”。认准了的事,任红亮就要坚持到底。

  创业路上,任红亮也动摇过,“当初同来的两位同学看到这里条件艰苦,都走了,对我打击不小。但我决定留下来,既然选择了,再难也要跪着走完。现在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真是奋斗出来的”。

  白汉兵和任红亮,两代张易人,肩上扛着一个共同的责任——带领乡亲活出个样来!

  无论过去办企业帮农户找销路,还是现在发展订单农业,白汉兵带着群众一起致富。汉兵淀粉公司每年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及马铃薯收购款达240余万元。

  看到张易镇游客逐渐增多,今年任红亮的养殖场向兔肉深加工转型,向游客销售兔肉干,并试水农村电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发展。“和村民打交道久了,责任感越来越大,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一种期待,我不能辜负他们”!

  责任使然,越来越多的张易人加入了创业队伍:华儿晶淀粉的王琦东、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郭利平、耘硕种植的仇建平、永丰马铃薯的路克锋、裕丰养殖的段武平、泰安养牛的魏世君……他们如山冈上迎风起舞的一弯草叶,正在汇聚成一股股澎湃的力量。

  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

  “乡村振兴”路上的全面小康

  今年76岁的曹汉丕老人,1978年前后时任上滩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是“包产到户”的亲历者。从“包产到户”到土地规模经营,从“红本本”到入股分红,从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张易镇40年来的改革发展,他在心里记着“一本账”。

  “2000年后,一些村民外出打工,出现了大片撂荒田。这些田怎么办?”一辈子关心土地的曹汉丕,又有了新的忧虑。

  在“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现实“拷问”下,张易镇一大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顺势而生。

  几年前,曹汉丕把土地流转给儿子曹福旺,一些村民也把土地流转给曹福旺。如今,曹福旺规模种植百余亩土地,迈入小康。村民土地流转出去后,有的开饭馆,有的进城打工,纷纷过上了好日子。

  “从‘包产到户’到土地规模经营,背后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敏锐捕捉市场变化的白汉兵,2009年率先流转土地,多年的规模化经营使淀粉公司越做越大。目前公司运用新技术,从马铃薯中提取马铃薯蛋白,使马铃薯身价倍增。

  去年,耘硕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仇建平与闽商进行股份制合作,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512亩,种上了红树莓和万寿菊,今秋可望有所收获。合作社正在酝酿挖掘红树莓和万寿菊的景观价值,发展乡村旅游。“合作共赢,振兴乡村。闽商正是看中张易镇土地可以规模流转,才注入资本,发展高效农业”仇建平说。

  从大集体到“包产到户”的由“”到“”,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从“包产到户”到土地规模流转的由“”到“”,是现代农业发展内在规律使然。

  说起家庭收入,宋洼村贫困户柯军虎在盘点各项收入外,还多了一项收入:入股分红。

  2015年,张易镇成为固原市首批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镇。2016年,柯军虎领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红本本”。2016年6月,张易镇完成15万余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证率达100%。柯军虎正因为有了“红本本”,他以自家22亩承包地作价入股宋洼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领到‘红本本’,如同吃了定心丸,农民就能放心地土地流转、领租金、入股、分红”。

  宋洼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社长郭利平介绍,该合作社是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民大户、贫困户承包地作价入股的股份合作框架,建立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经营体制。

  2016年,宋洼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盈利13万元,年底举行了分红大会,在提取了公积金、公益金、风险基金之后,各股东都领到了分红款。柯军虎领到了1500元分红,“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变成股东了,而且真金白银的分红”。

  当前,张易镇正在大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宋洼村成为固原市第一个土地入股分红的村,收获了满满的改革红利。

  从“红本本”到入股再到分红,张易镇迈出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5月22日,张易镇镇长魏钊指着全镇乡村振兴规划图告诉记者,张易镇正围绕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治理,打造红色旅游示范乡镇、民族团结示范乡镇、脱贫攻坚示范乡镇,让全镇近两万人在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

  40年间,张易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9倍。目前,张易镇除1个村外,其余14个贫困村全部销号。(记者 魏邦荣 杨晓秋 时明霞 计 鹏)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