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两级跳”,登上“国字号”舞台

01.05.2018  19:36

  从院级、区级到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年上一个台阶;从7人10万元启动资金,到建成4个学科团队,技术辐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13个枸杞产区;从单一的枸杞品种,到培育出50多个枸杞新优系,并拥有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作为宁夏首个公益类、也是国内唯一从事枸杞专业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宁夏农林科学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技术研发、组装配套不仅改变了枸杞种植传统模式,让宁夏枸杞从“特有”到“特别”,更使宁夏成为全国枸杞研究的领航者。

  从一无所有到登上“国字号”舞台

  2005年,宁夏农林科学院组建枸杞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当时仅7个人,启动资金10万元。经过2年时间,该中心升级为自治区级,并于2009年晋升为科技部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年上一个台阶,仅4年时间就登上“国字号”舞台。

  “当时参加申报的部门有上百家,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湖南、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最终申报成功的单位仅5家,我们就是其中之一。”中心主任曹有龙难掩自豪之情,“由于我们的工作扎实,准备充分,得到科技部领导的肯定:‘小省也能办大事。’带去的申报答辩材料被一抢而空,成为一些单位的学习样板。”2013年,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

  5年过去了,昔日的“小雏鸡”已是羽翼丰满,成为翱翔高空的雄鹰。

  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0余项,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科技成果奖励22项,取得专利20余项;研究培育出“宁杞5号”“宁杞7号”“宁农杞9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0个;研发出枸杞鲜汁饮料、枸杞保健酒、枸杞蜂花粉片、黑果枸杞精华素片等枸杞深加工产品10个。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是什么让这个科研单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扶摇青云?

  “因为我们拥有一支追求科技创新服务产业的创新团队。”曹有龙说。

  在创新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出53个枸杞新优系,培育出“宁杞5号”“宁杞7号”“宁农杞9号”3个枸杞新品种,申请国家新品种保护10个,改变了宁夏30多年没有枸杞新品种的局面。其中,“宁杞7号”果实颗粒大,每亩可增收2000元至4000元。该品种审定后,短短5年时间,就在宁夏及周边省区推广种植50万亩,新增产值达120亿元。

  想起当初推广“宁杞7号”时的艰辛,曹有龙记忆犹新。

  拿着新培育出的种苗,曹有龙回到老家中宁县,还没试种,就遭到一些老茨农的讥笑:“就凭你们这些小年轻,能搞出什么好材料?

  无奈,曹有龙将带去的枸杞苗交给了兄长。作为村里的枸杞种植能手,不忍驳其面子的大哥,将500株枸杞苗全部种在了两分地里。没想到,秋天挂果时,这两分地一片红彤彤,让常年与枸杞打交道的老把式大开眼界。第二年,“宁杞7号”被当地人一抢而空,1株卖到10元以上。

  “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用知识为农民和企业服务才更有价值、有意义。”曹有龙说。

  雄厚的科研实力使得枸杞工程中心紧紧围绕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来确定研发项目,也使得其创新团队,逐渐由过去“会什么就申报什么项目”转变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

  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科技企业强强联合,将自主选育的枸杞新品种、自主研发的枸杞深加工产品、专利技术转让给具备开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在借助企业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同时,为本单位增加转化收入,枸杞新品种、枸杞保健酒、枸杞蜂花粉片剂、黑果枸杞精华片……5年多来,该中心共实现有偿转化科技成果1640万元。

  宁夏中杞枸杞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与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姻”,以500万元的转让费获得枸杞新品系“1401”“1404”的独家使用权,并且“下订单”委托枸杞工程中心为其再研发两个枸杞新产品。

  该公司总经理贾登奇告诉记者,自2013年与枸杞工程中心合作以来,几项科技成果已在其基地形成转化:“有科技的支撑,企业才能走远、走稳、走强。

  如今,中杞公司宽口井良种繁育基地种植的“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黑果枸杞、黄果枸杞等高品质的枸杞新品种,90%以上的种源来自于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记者 张 瑛)

宁夏枸杞打破农残超标技术瓶颈
  通过509项严苛考核未检测出农残   宁新华网
固原市原州区杨郎青壮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5月19日,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村,新华网
中宁枸杞甲天下
    天下黄河富 宁夏 ,中宁枸杞甲天下。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