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银川模式”走在全国前列

23.12.2016  02:10
 

  12月19日,由银川市政府主办的“国企改革与城投转型——银川模式解析”峰会召开,来自全国省会首府(地级)城市国资委、城投公司、投资公司等60余家企业2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记者从峰会上了解到,银川国企改革发展中推行的国企去行政化制度、不分类改革等做法都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国企改革领域中的“银川模式”。

  据了解,2014年,我市就开始探索国企改革,提出了银川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理清了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架构,解决了国企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释放了企业与资本的市场活力,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之路。

  银川市国资委主任吴起告诉记者,银川市将一些低效运行的基础设施、公益性企业产权,集中划转到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发挥资本的聚合效应,例如将13家传统企业产权统一划入通联资本运营公司,使其资产规模达到500多亿元,打造出一艘名副其实的银川国企“航母”。

  银川市国资委率先整合盘活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的企业资产,将18个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的62户企业,144亿元资产,统一集中到国资监管机构管理,并通过清理分类后,将其产权逐步划入资本运营公司。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的问题。

  银川市国有企业去行政化推行职业经理人的做法,彻底解决了国企干部不专业、不好管的现状。受到了与会得全国各地国资委负责人、国企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的注意。除了保留供水、供气、公交几个公用行业国企党委书记、董事长由市委任免外,其他的国企高管全部去行政化,授权国资监管机构、资本运营公司和经营企业实行市场化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聘任制度。

  在国企不分类改革方面,银川市首先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办法,将政府对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造成亏损的补贴,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付费。如污水处理、公共交通企业就是按照“我提供多少服务,你就支付多少费用”的办法,把政府与企业无偿给予的“母子”关系,转化为有偿服务的“兄弟”关系。其次是实行无差异的企业考核管理办法,监管不分类,主要体现在考核不分类;考核不分类主要体现在,考核指标不分类。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有企业多元化改革,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从计划经济的固有思维中解放出来,使企业由习惯于找市长变为找市场,自觉运用市场思维、方法和路径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记者 李鲲鹏)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