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水晶饼,濒临失传的手工美食
别建军手上的模具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制作的水晶饼重量每个均为20克。
固原的水晶饼,以六盘山地区土生土长的农产品为原材料,纯手工制作。在我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名录中,它是唯一的糕点类项目。但受到配料、地域、宣传等因素制约,这项遗产正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
固原水晶饼大有来头
据相关传承资料记载,北宋时期,宰相寇准有一次从京都回到故乡下邽县(今渭南市下吉镇)探亲,适逢50大寿。寿宴中,手下人捧进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装着50个晶莹透明的点心,点心上面放着一张红纸,工整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叟”。寇准吃了顿时感觉舌香齿凉,命名该糕点为“水晶饼”。
元代,京都城内永正商行继承了下邽的传统配方和制作工艺,所制水晶饼远销西安、北京、天津等地,之后随着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清廷名将董福祥被革职还乡,水晶饼厨艺落户固原。
1953年,公私合营,水晶饼制作艺人进入固原副食品加工厂制作糕点,水晶饼在当时的固原深受男女老少喜爱。1987年,水晶饼师傅马维其等人退休,合伙开办了固原第一家糕点门市部,生意红火一时。但由于水晶饼制作工艺繁琐,工作量大,选料严格等制约,一直没有传人。1989年,水晶饼师傅马维其的侄子别建军拜师学艺,又受另外两名师傅精心指点。1994年,别建军挑起重担,独立经营“南味居”,才让这门即将失传的技艺得到继承。2000年,别建军的3位师傅相继去世,别建军就成了这门技艺的唯一传人。
国内外客商青睐有加
在别建军独自开店期间,有人出大价钱收购。2002年,别建军的一位旅日朋友回老家探亲,返程时捎带水晶饼当作礼物馈赠朋友。期间,一位日本商人吃了别建军的水晶饼后,大加赞赏,并经其朋友联系到别建军。当时,这位日本商人,就生产水晶饼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建厂资金等,一一计算后报价,希望与别建军合作在日本建厂。
2003年,别建军的朋友带着水晶饼,前往北京宴请国际友人时,一位德国客商吃了之后念念不忘,并联系到别建军,出资要求技术转让。别建军思前想后,予以拒绝。之后,也有广东的商人出价,希望别建军转让技术,但均被拒绝。
现在,宁夏境内没有第二家水晶饼的作坊,水晶饼的技艺濒临失传。别建军表示,由于原料、生产能力等因素限制,水晶饼无法大规模生产,加上传承人少,使得这项非遗传承项目陷入困境。
每天限量做500个
在固原水晶饼非遗保护基地,传承人别建军告诉记者,为保证品质,他每天限量制作水晶饼,一天最多做500个。
水晶饼非遗保护基地位于有“宁南山区第一巷”之称的宋家巷过店街,这条街曾是固原城最早的商贾之地,手工作坊林立。
在水晶饼传承基地,一块从明清时流传下来的水晶饼木质模板,经过无数次使用,油光锃亮。模板上反雕着25个不同形状的母版,每个母版制作出来的水晶饼均是20克,一次制作下来正好一斤,不多不少。
有专业人士表示,在不采用现代激光雕刻技术的情况下,手工在一块硬质木板上反雕不同形状的母版,非常不易,而要达到不同母版制作的水晶饼重量一样,就更加不易。别建军曾多方寻人复制,都没有成功。
也因为如此,固原水晶饼无法大规模生产。(剡文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