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华丽转身

26.12.2014  17:29
      多数人都是带着“秃山枯塬、颓垣寒窑、封闭原始”的“西海固印像”踏上这片黄土地的。

  今年秋天,陕甘宁蒙毗邻地区联席会议在固原召开,来自32个市县的领导和商家前来参会。目睹固原市道路通达、亭台楼阁、秀木繁花的街景,很多人非常惊讶:这哪里是想象中的固原,简直像秀美的南方城市……

  一位国家领导人首次到固原调研,一下飞机,对这里的碧水蓝天、茂林鲜草、清新空气十分赞赏,称此地生态环境能与欧洲媲美。

  “西海固带给我的讶异,不是它本身,而是现实与想象的反差。”兰州大学刘宇婷同学在采访札记里写道。

  如果说刘宇婷们的“西海固印像”之颠覆,还不免局限于“观其外表”,而在记者案头,却有一串与这种惊叹一路理性印证的亮眼数据:

  连续3年,固原市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保持在11%、30%以上;

  2012年,固原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有3项增幅位列全区第一,两项位列第二;

  2013年,固原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有8项增幅位列全区第一,考核总成绩全区第一;

  2014年前三季度,又有6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列全区第一;

  ……

  固原经济“加速度”现象的背后,是怎样的破茧突围,运筹布局?

  记者近日一探究竟。

  立志:当西海固遇上“同步小康”考题

  “这是中国几十年扶贫攻坚效力在固原贫困山区的积蓄,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不断审视区情、解放思想的成果,也是固原市各级干部群众长期艰苦创业、埋头苦干、负重拼搏的结果。”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市委书记李文章如此看待“固原速度”。

  2013年3月21日,刚到宁夏工作的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调研的第一站即是固原。他要求以百姓之心为心,扎实推进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工作。此后,李建华多次在固原访贫问苦,并就加快西海固地区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

  自治区主席刘慧也多次在固原深入调研,要求坚定不移地扭住发展不放松,打好扶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2011年9月,面对中西部地区27家媒体关于“西海固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追问,李文章用“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表达心中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但是,固原发力,似乎力不从心。

  固原是全区的人口大市,却是经济总量小市。2010年,在全国283个地级市中,固原GDP排名倒数第一,分别是银川、石嘴山的七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工业,为固原发展之“”:企业大多从事原料加工,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稀缺。2010年,固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5亿元,占全区的0.8%;

  城镇化,同为固原发展之“”:中国社科院2010年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固原名列第290位,当年的城市化率为30.85%,比全区平均水平及银川、石嘴山分别低15.2、40.3、35.7个百分点;

  即便是“大一统”的农业,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1198元,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纯收入只占总收入的5.5%,全市贫困人口45万人,占全区的一半。

  还有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三大瓶颈”和难题:水之“”、路之“”、绿之“”……

  “固原的差距,表面上是发展上的差距,本质上是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方式、抓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差距,是精神状态上的差距”。2011年初夏,一场“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象”的风暴激荡山城,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之后,由市领导带队集中开展30个重点课题调研,在解放思想中审视市情,在深化认识中谋划新篇:

  固原尽管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但有利于农作物营养成分的形成和积累;虽然冬长寒冷、夏短凉爽,但有利于发展反季节冷凉蔬菜。加上大气、土壤、水源和优良环境,打造绿色有机产品基地得天独厚;

  固原虽然贫困人口多,但每年输出的30万劳务大军积累了财富、掌握了技能、转变了观念,只要因势利导,就能把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力财富;

  再加上煤炭、岩盐、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开发建设的大面积土地资源,以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统筹山川发展、生态移民攻坚、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等利好政策的机遇,固原市完全可以在创新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

  谋定而后动。

  以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攻坚、工业强市发展、特色农业增效、中心城市带动、文化旅游创牌、重大项目带动“六大战略”为核心内容的蓝图开始绘就,不甘落后的固原市152万干部群众,和着“全国有亮点、西部有影响、宁夏敢争先”的鼓点,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固原”的目标进发。 

立形:当“头脑风暴”激荡七千干部

  在固原市,城管局局长的位子不好坐。2011年至今已连续调换4任,原因是大局长管不住城市小广告,管不好城市环境卫生。

2013年,固原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机关干部春季植树造林,市委书记突查时,发现3个单位竟然有干部雇人栽树,当事人被勒令“自掏腰包埋单”,受到行政处分,这起“雇佣”事件还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以正风纪。

  “发展的背后是环境,环境的背后是干部的作风。”李文章如此解读“铁面”的深意。

  2011年夏天开始,一场涤荡干部灵魂的冲击波席卷固原。

  《十项规定》和《八办要求》出台,从会议、文件、用餐、出差、节约、工作纪律等方面划定红线,要求今天的事今天办,限时的事按时办,否则下猛药、摘帽子、挪位子;

  机关效能首问责任制、明察暗访制、实名通报制等长效机制出台,剑指“庸懒散软”、损害投资发展环境、群众利益等行为的各种问责办法亮相,由纪委牵头,市县(区)党委、政府督查室、特邀监察员、新闻媒体共同参与的不定期督查、交叉督查和暗访跟进,形成倒逼干部作风转变的“制度体系”;

  市委组织部还变“软约束”为“硬杠杠”,把干部作风考评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

  “一个大项目投产运营,最多需要跑22个部门,盖31个图章,至少等半年。”今年年初的全市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上,市主要领导自曝家丑,之后,被称为政府“自我革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

  一道道“令牌”急下,让人们领略了铁律威严:

  593名干部被问责。市级208个审批事项、369项收费项目和办理时限,实现了“3个减少60%以上”。市级会议、文件、简报分别精简33.3%、51.9%和19.6%,节会论坛考核评比减少58%,各类领导小组和议事协调机构减少47%,清理调整办公用房4.98万平方米。

  一个平台彰显“制度制约”,另一个平台则做足“修身养性”。

  2013年5月起,固原将7000多名机关干部,分行业、分领域“”进1867个村、城镇社区、企业、基层学校、基层医疗单位、社会组织。要求与群众同学习、同吃住、同劳动,送政策、送科技、送资金、送法律、送文化、送卫生,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三同六送六帮”活动建立的包括督查通报、管理考核、群众评议在内的一整套机制,实现了机关干部全参与、基层单位全覆盖、服务群众全天候,干部与群众的心,也被一桩桩、一件件“百姓烦心事”紧紧拴在一起。

  固原市水务局干部发现驻村水库年久失修,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完成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水库周边川台地群众因浇不上水而造成的减产烦恼。

  去年夏天,固原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骤雨初歇“龙口夺食”关口,64岁的孤寡老人苏维青为3亩小麦收割愁得落泪,市公安局驻村干部立即赶到地里帮助抢收,老人提起此事赞叹不已。

  原州区驼巷村村民马志军的女儿患白血病,家中一贫如洗。市财政局组织干部捐款捐物,联系内蒙古一家医院为孩子治病。“是干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马志军泣不成声。

  61.4万人次服务、4590余场次讲座、5048件困难的解决、3165件次的纠纷排查化解、1703个发展规划、1450个致富项目、7100万元资金、170余公里乡村道路维修……这是全市干部一年半来,背着被褥、带着感动、蘸着真情,写在基层群众心坎上的“心得”。

  固原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三同六送六帮”活动,得益于“长效机制”的建立,一直行进在路上。一批又一批干部在1867个联系点上体察民情、解决民忧、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服务群众上。

  干部的好作风让固原变得温润、可亲。

  记者在固原市政务服务中心采访,发现经合局窗口代表管全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骑着自行车帮客商免费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银行开户、公司印章等各类手续。

  “固原干部的服务是我见过最贴心的,在这里投资建厂我放心。”福建籍客商蔡志强坦言。

立根:巧用天时嫁接“原生态”王牌

  无农不稳,兴农犹如“立根”。

  打造农业“升级版”,固原在无污染、天蓝水净的“原生态”王牌上,嫁接巧用天时和现代农业的市场因子。

  “既要顺应自然,也要跳出传统农业思维,人无我有为特色,人无我优是优势。”固原市市长马汉成说。

  短短几年,固原农业发展因势利导,变劣势为优势,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每个县区突出1至2个当家产业和主打品牌,加快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天人合一”孕育出黄土地上的“明星”产业。

  清水河流域的冷凉蔬菜、马铃薯、枸杞特色产业带;葫芦河流域的马铃薯、西芹特色产业带;渝河流域的中药材、花卉特色产业带;泾河流域的黄牛养殖、苗木特色产业带;红河、茹河流域的辣椒、经果林特色产业带,竞相大放异彩。

  “5条流域就像5条金带子,领着村民‘富脑袋、鼓口袋’。”固原市农牧局局长吴璞形容。

  无污染、纯天然、口感好、耐储藏、错季销售,几大市场优势要素叠加,让固原市的冷凉蔬菜、小杂粮、畜产品等一路畅销赢得市场,种养规模年年扩张。目前,固原市58.7万亩冷凉蔬菜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0%的冷凉蔬菜外销到国内大中城市和东南亚及中东地区。

  伴随着规模扩大和悉心培育,具有固原地域特色和原产地特征的系列农产品逐渐打响,“西吉马铃薯”“西吉芹菜”“塞上六盘中药材”“彭阳辣椒”“六盘山珍”“六盘山雪花牛肉”等商标的成功注册,共同铸起了“六盘山”农产品品牌。如今,“六盘山”农产品已认证各类无公害产品185个,注册农产品商标55个,品牌价值不断飙升。

  “六盘山珍”蘑菇等被各地客商竞购,供不应求;单家集牛羊肉、泾源牛肉、原州区新月鸡肉、圣大鸡蛋、彭阳朝那鸡等已成为区内超市供应的“精品”。“固原的马铃薯在中东每公斤能卖到近4美元,我们在利雅得、迪拜都设立了分公司。”固原市六盘山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生科说。

  随着固原市财政扶持力度的加大,特色农业在扩规模、育龙头、拓市场的征途上逐步“升级”,固原市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27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6家,16家企业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4.3%。

  如今,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00万亩、牧草种植面积300万亩,肉牛养殖超过100万头,规模均居全区第一。冷凉蔬菜58.7万亩,居全区第二。

  农业在经济大盘里宛若一粒孕育着的珍珠,日益耀眼增值。2013年,固原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4.72亿元,占GDP的24.4%,较2011年增加10.9亿元。

  产业带上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4044元跃至2014年的6056元,持续实现每年13%以上的快速增长。

  目前,全市三分之一的特色农业村率先致富。已搬迁定居移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比搬迁前普遍增长20%-30%。

  “龙头企业越做越大,百万富农遍地可寻,新房、轿车天天有增,务工人员陆续返乡”,这是固原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泾源县苗木产业已发展到人均2亩,创造了“一亩苗20多倍于种粮食收益”的奇迹,带动2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西吉葫芦河流域育出的“金蛋蛋”——西吉马铃薯和“金杆杆”——西吉芹菜,每年吸引近2万农民工返乡务农,来此打工的甘肃会宁、静宁的农民工络绎不绝。

  泾源县兴盛乡已“盛产”300多个“百万元农户”,该乡下金村党支部书记于建辉身家千万,既养牛又育苗。以前本土黄牛肉每公斤只能卖到40元左右,现在引进的120头西门答尔等“”品种,在科学养殖下肉价一下子翻了一番。“这两年村里光小轿车就添了30多辆。”于建辉说。

  近日,泾源县一次性从澳大利亚引进2900头纯种安格斯基础母牛,通过改良和繁育,将成为西部最大的纯种安格斯母牛养殖基地县。

  在4家龙头企业、20多家合作组织和50多家营销大户的带动下,“彭阳辣椒”变“金椒”,种植面积9万亩,年产量36万吨,产值近7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033元。全县辣椒种植户,4成拥有小轿车。

  新落成的宁夏新彭园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算开发彩椒新品种,让“彭阳辣椒”迈向高端。

  “香港市场就认宁夏品牌。”公司总经理黄敏宏说。

  鸟瞰六盘山区,渐次崛起的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冷凉菜之乡、中国菌草之乡、中国药材之乡……正书写着令人感慨的新版“西海固”故事。

立脊:当“一农独大”迈向“四化同步

  固原有志,却绕不过发展路途上的坎儿。

  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2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8%。

  路,公路通车里程等级低、运力小,高速公路仅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1.3%,西吉、彭阳尚未通高速,与外省市通道不畅。

  绿,长期的过度开垦,使历史上“草木茂盛、牛羊塞道”的六盘山区,沦为人口密度高于联合国规定的临界值7-22倍的生态极其脆弱之地。

  “水、路、绿”,既是造成固原贫困落后之根源,又是阻拦其“良性发展”之桎梏。长期的封闭落后,导致生产要素市场的残缺,人们对补齐工业化、城镇化等“短板”望洋兴叹。

  突围之策,就是抢抓机遇——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机遇,“借船出海”争取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将发展“大水利、大交通、大生态”的方略,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战略对接融合。

  没有工业就没有经济总量和实力,就没有财政,没有就业。一句话,固原与其他市的差距就是差在工业上,差在产业上。

  基于此认识,固原将工业作为调整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壮大能源冶金、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战略性新型产业“四大产业”、打造陕甘宁地区重要的能源新材料、盐化工、绿色农产品加工“三大基地”,突出“工业为主导”。

  城镇化布局上,固原市立足于西安、兰州、银川市交汇中心的区位优势,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确立生态园林和文化旅游城市定位,突出“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城市形象,构建以原州区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4个大县城,10个中心镇和100个示范幸福村的“1411”城镇发展格局。

  由此,打破长期以来“一农独大”的内源经济桎梏,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共促中积蓄内生动力。

  从根本上解决100万贫困山区群众“饮水难”的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工程开工,西吉县城应急供水工程通水;六盘山机场、福银高速固原段建成通车,东山坡-毛家沟高速、固原-西吉高速、彭阳-青石嘴一级公路开工建设,修筑4200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大六盘生态长廊建设,完成各类造林65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1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12.8%提高到现在的20.6%,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步入“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新阶段,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试点市。

  伴随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群众苦恼的“路不平、灯不亮、暖不热、水不净、如厕难”等问题迎刃而解,四星级以上宾馆、商贸物流区、生态公园、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纷呈亮相,学校、医院、金融、餐饮服务网点等相宜布局,古老的六盘山区旧貌换新颜,固原市城镇化率由2009年的19.12%提高到40.16%,市区建成区面积由32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荣获最美中国特色魅力旅游城市。

  一着棋活,满盘皆赢。

  “1411”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不是简单的城市“长大”,而是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汇聚,城市产业聚集、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增强,并“传导”推动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2011年以来,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81个,到位资金367亿元。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53亿元,是2010年的1.53倍。

  2011年前,固原市数得上的大企业只有六盘山热电厂和王洼煤矿。

  如今,固原市盐化工示范区、轻工产业园区和五县区产业园区拔地而起,截至2014年10月,各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7亿元,入园区企业543户,其中工业企业210户。王洼煤矿千万吨改造、金昱元盐化工、欣正天然气液化、西吉月亮山风电、中铝固原煤电铝一体化、邦德年产30万辆电动自行车、国圣食品、西吉风光互补新能源LED灯具、隆德县人造花等一批“高大上”项目落地或建成投产。截至2014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和产业活动单位总数2120家,从业人员2.67万人,三次产业比例从2010年的28.9:21:50.1调整到2014年的23:28:49,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初步显现。

  文化旅游业一改疲态,被一股子劲拽着往前走。

  在2.7亿元投资带动下,国家4A级旅游景点增加到4家。“高原绿岛、长征圣山、丝路重镇、七彩丹霞、回乡风情”五大旅游品牌特色各异,吸引游客络绎不绝。文化旅游业带动新建星级宾馆7家,农家乐200多户,旅游从业者3000多人,旅游收入从2011年的6.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5亿元,人次和社会总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还出现了自驾游、数千人的海外游客。今年“开斋节”和“国庆节”期间,固原各景区游客接待均出现井喷现象,累计接待游客分别为15.8万人次和19.17万人次,其中自驾游客占游客总数80%以上。

  沉睡的优势被唤醒,造血的功能在走强,固原城乡到处是和谐幸福的剪影:

  昨天大清早,泾源县六盘山镇新建的秦汉文化园,已聚集了三百多名跳广场舞的农村妇女。

  特色中心镇建设启动以来,六盘山镇餐馆和新增的8个宾馆,旅游高峰期天天爆棚;陕汽集团还准备投资1.04亿元,在此建设背包客之家、自驾游营地、度假山庄和汽车大卖场。2014年,六盘山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300元,较2012年增加33%。

  “做操、跳舞、唱戏、演小品,村民的幸福指数咋能不高?”六盘山镇党委书记张青云慨叹。

  茹河穿城而过,生态园和百草园像两条绿丝带“”在河的两岸。它们忽而宽,忽而窄,在仍未结冰的潺潺河流映衬下,宛若在风中飘动。

  2011年至今,彭阳县城市化率提高了5.4个百分点。

  支撑这一数字的是,彭阳县城由“带状”拓展成“方形”,城镇常住人口从4.8万人增至6万人;26家企业入驻工业园,2000多名产业工人出入其间;五星级茹河大酒店、投资4.3亿元的悦栖商贸中心即将建成;短短3年,彭阳县大中型商场超市新增11家,宾馆由原来的2家猛增到十几家;过去冷清的街道夜晚人流如织,城市停车位已无法满足正常需求。

  产城联动的效应还在彭阳不断发酵:总投资约17亿元的宁南丝路商谷项目已破土动工,一座全天候、一站式、永不落幕的区域商品流通中心即将崛起。

  ……

  固原有志,隐于心,终达天下。

  她向世界报告。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
宁夏首例海关信用修复案例办结
  “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新华网
宁夏5G网络普及率达23.8%
  近日,记者从宁夏通信管理局获悉,2021年宁夏完成5G投资9.新华网
宁夏减免企业所得税6.69亿元
  近日,记者从宁夏区税务局获悉,2021年,全区914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6.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