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五年奋进,新长征路上奏强音

25.04.2017  22:56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80多年前,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豪情满怀,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让宁夏的六盘山闻名于世。

  80多年后,在这个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六盘儿女在“不到长城非好汉”宁夏精神的激励下,正在接近一场举世瞩目扶贫攻坚之战的最终胜利。

  4月中旬,六盘山区山花烂漫,处处生机盎然,城市乡村蓬勃发展,时时酝酿变化。宁夏新闻网采访小组行进于固原市5个县区的城市乡村,历时近半个月,行程2000余公里,用文字和镜头见证着山城的巨大变迁。

  “如今的固原,山川大地披绿,村村通上公路,户户住红顶房,家家有自来水……山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治区党委常委、固原市委书记纪峥向我们形象地描述了固原的发展变化。诚然,当你真正置身于此,才能切身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丝毫不足为过。

彭阳梯田

   五年弯道超车发展不掉队 33万人向贫困挥手作别

  曾经,这里十年九旱,人们最大的生活难题是缺水吃;

  曾经,这里山大沟深,人们最大的生产难题是行路难;

  今天,当甘甜清冽的自来水跨山越沟,接进了每一户人家,结束了挑水吃、吃苦水的历史;

  今天,当宽阔平整的高速路过岭经塬,联通着每一个县区,终结了行路难、难出门的过去,固原——这个历史上“苦瘠甲天下”、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已然挥手向贫穷落后的过去潇洒作别。

农民新居

  作为宁夏唯一一座不靠黄河的城市,固原地区生态环境差,发展底子薄,工业基础弱,这是历届固原领导班子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固原的小康,就没有宁夏的小康。5年来,固原市委、政府团结带领勤劳奋进的固原人民,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宁夏精神和务实苦干、改天换地的“三苦”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在宁南大地绘就了一幅脱贫攻坚的壮丽画卷。

  纪峥常委告诉记者,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固原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翻番,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9.88亿元,年均增长11.1%;完成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5.78亿元,年均增长7.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447.7亿元,年均增长25.2%。

  惟其艰难,方知不易。5年来,固原市委、政府始终把固原市的发展放在整个宁夏的“大盘子”中规划和推进,不断强化“弯道超车”意识和跨越发展意识,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全力夯实交通、水利、教育、生态、城镇化、信息化“六个基础”,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农村“两个带头人”、产业提质增效、民生改善、旧城改造、金融扶贫“六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方面,固原市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实施“1+21+X”精准扶贫规划,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产业、扶贫贷款、劳动力技能培训3个全覆盖,累计减少贫困村339个、贫困人口3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8%下降到15.4%,固原的脱贫攻坚工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表扬和肯定。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评估,固原市精准脱贫工作赢得高度认可。

  5年拼搏,5年奋进,固原市向全区人民交上了一份值得点赞的成绩单:在生态建设、民族团结、扶贫开发领域为全国创造了经验;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文化建设在西部形成了优势;劳动力素质提升和“两个带头人”工程、“六分离”公共资源交易方式、“老饭桌”模式在全区打造了亮点;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16.8元、年均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4.2元、年均增长15%。

   特色产业撑大旗引领方向 因地制宜脱贫攻坚见实效

  产业兴,农民富。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最具可持续发展性的脱贫方式,这一点,在固原市各地得到了最有效的印证。

  十多天的采访路上,在隆德县清凉村、西吉县友爱村、彭阳县韩堡村、泾源县尚坪村、原州区丰泽村……当地群众因地制宜,依靠特色产业摆脱了贫困,在各级党组织的团结引领下,正在朝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大步迈进。在这些曾经以穷苦闻名的村子,养牛、养羊,种植苗木、马铃薯、中药材等蔚然成风,家家户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冷凉蔬菜。

  西吉县兴平乡友爱村的马德华如今是村里的肉牛养殖大户,他养的90多头牛每年可带来20万元的纯收入。在他的带领下,当地村民开始跟着他养牛,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想方设法帮助养殖户打开销路。在彭阳县红河镇韩堡村,设施蔬菜已成为当地村民的增收产业,目前,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200栋3000亩,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10元。昔日的贫穷落后的韩堡村,如今已蜕变成了美丽富饶的新农村,村里网络全覆盖,家家户户几乎都买上了小汽车。

  5年来,固原市将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富民强市的抓手,实施“3+X”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突出抓基地、抓科技、抓龙头、抓市场。草畜产业坚持园区示范引领,整乡整村推进,全市肉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园区3个,万头肉牛示范乡镇5个、千头肉牛示范村10个,引进安格斯高档肉牛2.65万头;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种薯和高端马铃薯产品开发,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其中马铃薯种薯28万亩;蔬菜产业抓标准化生产,全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在58万亩,建成冷凉蔬菜基地7个8万亩。如今这些优势特色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肉驴养殖。

  从过去以小麦、玉米等单一的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为多种优势特色产业竞相“登场”,固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发生的“农业革命”,使得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如今,原州区的冷凉蔬菜、西吉的西芹和胡萝卜、隆德的花卉和中药材、泾源的肉牛与苗木、彭阳的辣椒和食用菌等已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各自滋养着一方百姓,固原市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冷凉蔬菜之乡”“马铃薯种薯之乡”和“六盘山黄牛之乡”的美誉。

   软硬环境大幅提升展魅力 绿水青山生态名片聚宾朋

  多年以前,“去固原旅游”是许多宁夏人都不曾有过的念头。如今,这里已成为宁夏和周边省区人们避暑赏景、远离喧嚣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红绿六盘,避暑胜地的美名越传越远。

  “每年暑假,我都要带家人去固原旅游避暑。泾源的老龙潭、隆德的老巷子、西吉的龙王坝都是很不错的地方,非常值得去看看。”银川市民王先生说。

群山披绿。

  如今,交通之变带来了出行之便,让人们的固原之旅变得更加轻松。2016年12月26日,固原至西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标志着固原真正实现了五县(区)一小时交通圈。“六盘山隧道打通后,来隆德县旅游了的人明显增多,我店里的生意也红火了许多。”隆德县神林乡叶河村村民杨岳说。这几年,杨岳的生活变化很大,他通过务工赚来的钱,在县城开了一家暖锅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去年,他在县城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孩子也转到县城的学校读书。

  要想富,先修路。截至2016年底,固原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10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航空旅客吞吐量去年突破了10万人次。与此同时,固原市实施了宁南区域中心城市和大县城建设,并成功创建自治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城镇化率从32.75%提高到了43.16%。在六盘山区,美丽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已经成为当地一景,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的农村危窑危房改造让13.2万户群众告别了土坯房和窑洞,住上了高大亮堂的新砖瓦房。

便利交通。

  行走在固原,满目的绿令人由衷喜欢,绿水青山好生态成为固原最大的优势。5年来,固原市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新一轮退耕还林、六盘山三河源生态建设、重点水源地保护、“绿色环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城乡环境大绿化等重点工程,累计营造林近2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7.6%提高到22.2%,高于全区9.69个百分点。全市优良天数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固原市也因此摘得“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国生态建设与保护示范区”荣誉称号。

  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同时,固原市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红色六盘、萧关古道、丝路古城、花儿家乡”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六盘山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5年来,固原市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先后启动实施了旅游环线和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将台堡会师纪念广场等重点项目,构建起了以“一条旅游大环线、四大旅游功能区、六条精品旅游线路“为主体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布局,倾力打造“天高云淡六盘山”旅游品牌。同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了泾河源、将台堡等5个旅游特色镇,西吉龙王坝、隆德新和等10个特色旅游村。固原市因此荣膺“最美中国·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称号。

   民生实事润泽山乡惠百姓 发展红利无微不至总关情

  对于幸福的定义,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然而对于固原人民来说,衡量幸福的标准是一致的,那就是“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社会保障的全面跟进”,实现了这些,那幸福就是实实在在的。此次采访过程中,令记者最难忘的,莫过于洋溢在百姓脸上的那种毫无保留的笑容,这种笑容背后,我们仿佛能看到百姓心里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在咱农民种粮有补贴、看病能报销、孩子上学也不用花钱,就连自己建房国家也给钱帮扶,党的政策真是好哇!”西吉县红耀乡井湾村张丙刚老人感慨地说。

美丽县城。

  5年来,固原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固原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四县一区全部实现了教育强县创建和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率先在全区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率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幼儿免除2年保教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日子过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全市已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128个乡村文化大院已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乐园。

  在固原,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历史,取消药品加成,减轻了老百姓的医疗负担。5年来,固原市全面整合市、区医疗资源,完成市医院、中医院迁建,县、乡医院均进行了扩建新建,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通过建立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政策,百姓再也不为看病发愁了。5年来,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推进“五险合一”经办体制改革,将低保政策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实现“两线合一”;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先保后征”工作机制,让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5年来,固原实施了1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拿证工程,截止去年底,共培训劳动力6.8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4.37万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未来5年,固原面临的是更重的发展压力和更高的发展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入了最终决胜期。纪峥常委认为,固原市未来5年的发展硬指标必须要高起点,高标准。“经济发展指标要和自治区同步,民生发展指标要高于自治区水平,生态建设指标要为自治区做贡献。

  纪峥常委表示,未来固原市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提升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固原的速度,翻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座高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面对固原强劲的发展脉动,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五年这座山城的变化将会怎样令人讶异。但我们坚信,在新的长征路上,在固原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固原人民必将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发扬到极致,向世人展现一座彻底拔除穷根,生机勃勃的新固原。(宁夏新闻网记者 贺璐璐 杨洲 王雪玲 胡俊/文张晓/摄影 视频/马建宁 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