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劲吹花千树 让更多“金凤凰”栖身宁夏
原题为 :春风劲吹花千树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那些事系列报道之三
核心提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当下,一个地区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说到底要看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居高望远、广揽博用。多年来,宁夏以大视野开启引才聚才的大门,奏响加速发展的强音。
截至2015年底,宁夏共有各类人才62.47万人,比2008年底增长63.79%。
越来越多的“金凤凰”栖身宁夏。但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宁夏仍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为此,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借国家支持之东风,密植“人才林”、催开“智慧花”,夯实宁夏快速发展的根基。
适度倾斜,填平东西部之间的鸿沟
“东西部之间最根本的差距不是GDP的差距,而是人才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马宗保委员说。
以西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7个省区为例,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8所省属高校目前一共有6名院士,而在东部地区高校中,一个实力强的二级学院就有15名院士;8所高校共有“长江学者”29人,仅为全国“长江学者”总数的零头;“千人计划”学者11人,不及东部地区一所著名大学的七分之一。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强的高校一定要强,但弱的高校不能太弱,否则将严重影响本地区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此,马宗保建议,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西部专项”,每年面向西部高校设立30至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名额。允许西部高校加大创新创业资助资金、各类津补贴配套支持力度;给予其5年或8年后可向东部地区调动等政策,从而有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到西部地区创新创业。
同时,支持东部高校院士及其他高端人才接受西部高校聘任,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际需要出发,和西部高校联合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或者在西部高校设立分实验室等,这样既能够为东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拓展发展空间、提供实验基地和后援支持,也有助于带动西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博士后流动站是优秀人才的“蓄水池”,建议按照1:1的比例,支持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高校全部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允许西部高校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吸引更多优秀博士生进站,让博士后在科研、教学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组建外援,破解引才难稳才更难问题
作为公立教育的重要补充,近年来,民办教育发展迅速。
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正式审批设立的民办教育机构1051所,其中民办幼儿园561所,民办培训机构490所。民办教育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并存,覆盖多个层次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
“通过调研发现,‘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引才难、稳才更难’已成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的普遍性问题。”安纯人委员说。尤其是民办高校,由于受到“编制”的影响,在引进区外高层次人才时困难重重。人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安纯人委员、马国权委员、刘金虎委员联名建议,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学习“中央博士服务团”支援西部地区的做法,推行“民办教育人才服务团”制度,探索新形势下政府扶持民办教育人才引进工作的新模式,并选择宁夏、福建、湖北、上海等地作为试点省区,先行探索、逐步推进,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可由省(区、市)编制部门,将全省(区、市)各事业单位闲置的空编进行适当有机整合,收拢建立“民办教育人才服务团”事业编,用于支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由“民办教育人才服务团”工作协调机构,统一对各民办学校(机构)引进的人才进行管理和考核,人员工资由自治区财政承担,民办学校(机构)可给予适当工作津贴。
取得“民办教育人才服务团”事业编名额的民办学校(机构),可根据自身办学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民办教育人才服务团”人才引进平台优势,积极引进所需高层次人才。
能力提升,让更多技术人才绽放精彩
专业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中数量最大、专业水平最高和创新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是整个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宁夏专业技术人员总量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5.1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20%;在全国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骨干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到总量的10%。
“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目标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孙涛委员表示。
孙涛建议,在宁夏启动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计划,围绕宁夏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和经济、文化、计生卫生、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以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重点,每年培养培训500名少数民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中,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通过集中研修、影子培训、跟岗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将贫困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校(园)长、骨干教师全部轮训一遍,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结合自治区“百名专家精准扶贫基层服务行”活动,进一步拓展乡镇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服务渠道,提升贫困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将实用技术向贫困农户辐射扩散的能力。对贫困地区医疗机构人员培训,提升和改善常见病诊治和综合急救能力,有效应对贫困地区常见病诊治、日常急救和各类重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建立覆盖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升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因病致贫。(记者 周一青 房名名 吴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