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县生态大移民 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大壮举

15.12.2014  14:45

    旱塬苍茫,冬日艳阳斜照。

    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移民马学英的家中,阳光铺满一地,炕上睡着刚刚满月的“移二代”给屋子增添了喜气。

    从田老庄乡黑山墩村搬迁到这里的马学英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盖了新房,娶了媳妇,抱了孙子,日子越过越美。

    命运的改变,始于2009年6月15日的万人大搬迁。

    天蒙蒙亮,崎岖的山路上,上千辆农用车载着家当向着移民新村集结,上万名村民扶老携幼挥别故土,走出大山……追忆难忘时刻,马学英眼角有些湿润。

    万人大搬迁只是同心县30年移民史画卷上的一个片断。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开始“拔萝卜”式自发移民,接着大规模的县内移民搬迁,再到山川相济的县外异地搬迁,30年大移民,共有2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走进了希望的田野,生活翻开历史性的一页。

    同心县生态大移民,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家园大重建,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大壮举。

     生态移民,从同心首创到宁夏经验

    昨天,记者登录同心网,点击“我是一棵小草”的博文,从中任选2篇摘抄如下:

    2008年,我来到刘家川村王彦祥家,他的女人围着破被坐在土炕上不动,我想,这个女人礼节差,来人也不招呼,后来才知道她衣不敝体,两口子出门换穿一条裤子。都21世纪了,我们的百姓还这么苦,我就是豁出命,也要把她们搬出去。

    张玲边搬边哭,看着她家新新的房子,我的泪水也把心淹了,从长远考虑,必须得搬……

    博主“小草”就是同心县移民办主任马希丰,2008年他从事移民工作后,在网上开博至今,采用日记体纪实手法,写下600多万字移民博客。目前,该博客点击量累计超过100万次。马希丰说,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博客,目的是留下一部活生生的移民史。

    网络世界里,这部渐渐成形的“移民史记”的背后,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同心县移民开发历史画卷。

    原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说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移民,除了三峡,就数宁夏规模壮观。

    在宁夏移民史上,干旱少雨缺水的同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心县因“不适宜人类生存”闻名天下。上世纪80年代初,十年十旱造成群众“拔萝卜”式自发搬迁,但这种搬迁人口数量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和保障机制。

    记者驱车沿着山间土路来到兴隆乡冯川村。村头遇到出外拉水的冯紫兰,她说,吃水要到几十里外拉水,吃水占去家庭收入四成。来到她家,一孔破窑,前半截是土炕,后半截是锅台。她家和村上剩下的最后8户明年也要搬迁了。

    这样的印象在记者脑海中始终抹不去。

    马希丰介绍,过去同心县一年到头忙着抗旱救灾,结果是年年抗旱年年旱,年年救灾年年穷,多年扶贫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路,“2000年以来,国家向同心投入7亿余元扶贫,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收效甚微,贫困依旧。

    2006年,一份调查显示,同心以马高庄、田老庄等干旱山区里,还生活着13万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左右,不足全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如何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拔穷根?

    2007年,按“人随水流,水随人流”思路,同心大胆实施县内生态移民工程,用5年时间,把全县居住在干旱缺水的3.13万户13.3万人,搬迁到近水靠路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恢复生态。“生态移民这个新名词在同心首先提出来,得到了自治区认可。”马希丰说。

    同心首创的“生态移民”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力。2008年7月到9月,国家部委先后有17批次调研组到同心调研,同心生态移民经验在宁夏推广。

    “十一五”期间,同心作为自治区生态移民工程主战场,搬迁安置移民占自治区的64.5%以上。

    同心“十一五”生态移民经验写入《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可以说,没有同心县“十一五”生态移民探索,就没有宁夏中南部干旱带“十二五”35万生态大移民工程。

    到2010年,宁夏中南部干旱带8个县(区),仍有100万贫困人口,有近35万群众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地方。

    2011年初,一声春雷,自治区“十二五”35万大移民工程正式启动。

    35万大移民大合唱奏响,同心县移民旋律也同频共振。

    “十二五”期间,同心县搬迁安置移民占全区的13%。现已提前完成“十二五”县内搬迁安置任务,县外安置在青铜峡市的3277户已圆满收官,安置在利通区、红寺堡的移民搬迁定居接近尾声。

    吴忠市委常委、同心县委书记张兴斌,同心县县长马洪海在小结同心生态移民时表示,这是一个集移民、生态、扶贫、民生的历史性大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山深处群众的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看病难。生态移民所创造的搬迁安置、产业致富、生态建设以及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等多赢举措,首开宁夏生态移民先河。他们表示,“资金、科技、项目、经验、市场要素等植入移民村‘肌体’,形成造血功能,从根本上发挥改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生态恢复的双重功效。

    截至目前,同心县内移民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移民住房18322套,调整开发土地20余万亩,县内外共搬迁安置移民2.7万余户12万余人,完成总移民任务的90%。

     产业配套,移民端上“金饭碗

    今年5个月的枸杞采摘期,张玲采摘枸杞的收入达1.6万元。

    张玲就是前文中马希丰博客中提到的张玲。2009年,她边搬边哭带着两个儿子搬进南安村。“没有那时搬迁的痛,哪有今天日子的甜。”显然张玲已融入新生活,她操持两个儿子娶了媳妇。

    张玲说是枸杞映红了移民今天的红火日子,“采摘季节,妇女、老人、娃娃都进了枸杞园,摘枸杞一天挣一二百元。”据悉,参与枸杞产业的移民,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同心枸杞产业红透“半边天”,是同心县与枸杞龙头企业联姻的结果。

    2011年起,同心县招商引进中石化易捷庄园等3家枸杞公司,开创公司+基地+移民模式,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运用滴灌技术栽培有机枸杞,走上高端枸杞发展之路,先后获得北美、欧盟、日本的有机认证,一跃成为中国有机枸杞种植后起之秀,成为同心旱塬拔穷根的支柱产业。如今,全县有机枸杞发展到10万亩,可使10万移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12年,该县还引进泰杰、博皓等国内知名中药材企业落户,规模开发中药材,短短3年间,种植中药材12万亩,产值3亿元。同心跻身药谷大县。

    劳务输出始终是移民的铁杆庄稼,劳务收入目前占移民总收入的70%以上。

    细数同心的移民产业,枸杞、圆枣、牛羊、中药材、油用牡丹,都有一个个企业栖息在不同产业链的上游,串连着下游移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如果说,圆枣、牛羊业还属于移民的传统产业的话,而枸杞、中药材、油用牡丹则颠覆着同心延续了千年的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成为代表农业现代化的新生力量。

    斗转星移,写下一串令人惊叹的数字。

    2013年,移民村移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1300元左右增长到4000元以上。预计到2015年,移民收入差距减小,移民村收入可追平老村收入。

     生态恢复,荒山秃岭披上“绿衣裳

    汽车在山路上颠簸,穿行于一个又一个迁出区,记者惊喜发现,生态移民不仅改写着同心千年的贫困史,也改变着同心旱塬的颜色。

    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往往是共生的。同心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留下几百万亩土地和宅基地,这些地方大多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干旱贫瘠,同心县决定,使迁出区百万亩土地用于恢复生态造就令人神往的“旱塬绿洲”美景。

    眼下是隆冬季节,记者看到迁出村田老庄乡白家湾村虽然人去屋空,但留下的村庄早已被植被覆盖,很难有裸露的地表。

    “快看,有山鸡。”当地开车司机指着前方突然叫道,果然看见一只山鸡蹦跶着钻入路边草丛不见了。

    “还有喜鹊也飞来了。”司机接着说,人搬出大山,野生动物都来了,成为山里新主人。

    一路走,一路看。远眺杨新庄村,原有的村庄早已变成一望无际的草场,昔日风沙肆虐的“黄龙”被草场锁住了。杨新庄属于整村搬迁,移民搬迁后,形成退耕地1万余亩,县上采取政府与企业一起上的办法,对荒山头人工修复,种上了国槐、柳树逾万棵。“夏天来了,树绿了,花也开了,景色美得很。”司机说。

    “人搬出来了,山可不能荒下了。”搬迁到南安村52岁的吴玉功,对老家的山山岭岭念念不忘,时常回老家看一看。“现在老家不一样了,曾经生活了40多年的地方,长出了草、种上了树。”在吴玉功心里,老家的山变美了,他的乡愁也美了。

    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退耕还林与退牧还草相结合,政府投资与企业参与相结合,使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由恶性向良性循环发展,降雨量也逐年增加。

    同心县把迁出区生态修复与“美丽同心”建设相结合,目前生态修复土地面积190万亩,让荒山变绿变美。

     社会管理,移民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徐正宗是陈儿庄移民村远近闻名的“角儿”。“以前住在深山吼秦腔,吼的是心里的憋屈,现在吼的是乐活劲”。如今,陈儿庄村民自发成立秦腔剧团,还跳起了广场舞。

    陈儿庄村变化得益于该县强抓移民村社会管理,文化娱乐、宗教事务、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遍地开花”,使得移民村和谐稳定。

    同心县建成20个移民新村,多数移民村是千户万人大村,如何“稳得住”成为县委、县政府面对的难题。

    几经探索,移民村社会管理路径逐渐清晰:选派科级干部任移民村第一书记抓难事、网格化管理模式巧解移民烦心事、移民村“公推直选”选出移民满意的“当家人”……移民个个念好古兰经、致富经、团结经,今年同心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生态移民之于同心来说,不仅是一场扶贫攻坚战,也是一场改变形象的翻身仗。

    曾经,“砸工地”事件败坏了同心形象,使许多客商不敢到同心投资。生态移民如同一场大变革,移民素质大大提高,给同心发展环境转变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外来客商对同心从敬而远之变为纷至沓来,隆基、庆华、龙源等企业大项目纷纷落地。今年同心招商项目30多个,到位资金58亿元。

    同心争创宁夏中南部县域经济样板县,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

    同心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得益于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正发生着美丽的嬗变。(记者 时明霞 苏 峰 吴少男)

    

    来源: 宁夏日报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