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 换了人间——宁夏产业发展和重点工作现场交流会之扶贫篇

14.10.2015  13:28

隆德县六盘山扶贫产业园里的宁夏新坐标鞋服公司专门生产高端羽绒服,

外销东南亚、中东等地,解决了230多名本地农民就业。记者 王鼎 摄

 

这一方山水,早已不是曾经的颜色。

  西海固的山梁沟峁中,一层层梯田,一座座水坝,一条条公路,一幢幢新居,一个个明丽的新农村,都镌刻着扶贫开发的年轮。

  从缺衣少食到奔赴小康,从群众被动脱贫到主动要求致富,经过几十年的扶贫开发,西海固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9月17日至18日,全区产业发展和重点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固原市拉开序幕。

  也是9月18日,恰逢国务院“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会议高度评价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成就,与会代表感慨,昔年被外国专家认定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区,如今面貌已经沧海桑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西”地区真的是翻天覆地,换了人间。

  从1982年到2014年,宁夏累计减少贫困人口近280万人次,贫困发生率由1982年的7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17.4%;西海固9县区的GDP从1.88亿元增长到352亿元,增长了187倍;人均GDP由113.2元增长到1.8万元,增长了1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6元提高到5887元,增长47倍。

  从“苦甲天下”的穷乡僻壤变成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西海固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成就,不仅是宁夏也是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新中国扶贫开发的光辉历程和丰硕成果。

( 一)

  固原,这片别称为“山城”的土地,曾是人人提起来直摇头的穷山瘦水,一个“”字,曾是压在多少人心头难解的结。

  作为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和西海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固原始终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

  现场观摩从西吉县一启程,变化就让人眼前一亮。透过车窗,今年8月刚刚建成通车的省道202线西吉至毛家沟一级公路绕着青山绿水蜿蜒而行,平坦宽阔。交通,一直是制约西海固发展的最大短板,这条全长48.6公里、投资11.17亿元公路的建成,打通了西吉对接国道309线、312线和福银高速、青蓝高速出口,将极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方便群众出行。同样建成不久的彭阳至青石嘴公路,成为彭阳县城连接福银高速公路和周边地区最重要的出口通道。据了解,今年固原重点道路投资达160多亿元,在全区占了总投资的将近一半以上,交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加强。

  中庄水库是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主调节水库,从老龙潭到中庄水库的12条全长36.5公里隧洞,进展顺利,年底即可贯通,届时,将彻底解决110万人口的饮水问题。30多年来,宁夏累计投资205亿元,建设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扶贫扬黄灌溉、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等大型水利工程,兴建中小型水库200座,每年向西海固地区引水5亿多立方米,甘甜的黄河水上山坡、跨荒原、穿涵洞,扬上了400米高的亘古荒塬,解决了19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从穷山瘦水到青山绿水,改变的不仅仅是颜色,这场改天换地的扶贫开发征程,让多少愁眉变成笑脸,多少贫瘠变成富饶,又让多少无声的叹息变成美丽的现实。

   (二)

  白墙青瓦的座座新居依山而立,牛舍里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安格斯牛悠闲吃草,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家……如果你愿意聆听,西海固的每一个村庄,都有讲不完的扶贫开发故事。

  走进隆德县沙塘镇张树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新农村山水画。这里是固原市126个整村推进脱贫销号村之一,主要通过投入专项资金、整合行业资金、吸收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实现抱团攻坚和综合扶贫。

  在对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改善的同时,金融扶贫成为致富内核。“以40万元互助资金作担保,撬动银行贷款400万元,发放妇女创业贷款380万元,全村发展养牛户204户,去年人均纯收入5520元。”张树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忠说。

  欠发达地区及其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难题:一方面,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血;另一方面,贫困人群渴求获得金融支持。盐池县宁夏东方惠民小贷公司通过多年实践,有效解决了这一重大课题。东方惠民公司有一批“草根信贷员”,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了解贷款需求,只为贫困群众提供贷款,对象96%为农村妇女,贷款回收率达100%。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发放贷款9.5亿元,为村民脱贫致富注入了金融血液。

  盐池县多司得10万只滩羊养殖项目吸纳15个村庄农户成立滩羊养殖合作社,形成产销一条龙,预计2016年底建成后年饲养滩羊10万只。企业实行定点定时回购,市场低迷时按成本价上浮10%收购,行情好时按市场价上浮8%收购。农民养殖遇到资金困难,企业还出面担保帮助农民贷款。

( 三)

  培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和形成造血功能是扶贫开发的根本。

  西海固的脱贫希望,在于发展产业。走进海原县曹洼乡脱烈村万亩马铃薯节水种植基地,一眼望不到边的马铃薯长势喜人。基地引进宁夏现代农业公司进行示范种植,共流转土地1.36万亩,2015年完成马铃薯种植8000多亩。其中原种繁育1000亩、一级种繁育2000亩、一级种推广5000亩,全部种植最新培育的脱毒新品种。昔日果腹救灾的“土豆蛋”,如今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西吉县向丰循环农业示范园计划总投资1.3亿元,一期已建成连体标准化养牛大棚2万平方米、青贮池2万立方米,种植牧草6000亩,养殖母牛1240头。“养殖1000头牛,产生的沼气就能供周围200多户村民使用。”向丰家庭农场经理苏相锋介绍,园区形成了“养牛-沼气-种植”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良性发展。

  几十年来,马铃薯从62万亩发展到330万亩,“土豆豆”变成“金豆豆”;硒砂瓜从十几万亩到上百万亩,享誉全国;肉牛饲养量从十几万头到100多万头,肉羊饲养量从100多万只到680万只;隆德的中药材,西吉、原州的冷凉菜,泾源的苗木,彭阳的肉牛,盐池的滩羊,同心的有机枸杞、海原的硒砂瓜、红寺堡的酿酒葡萄……南部山区各个县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将特色做大做强,成为撬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靓丽名片。

  西海固从不缺少乐观坚韧的性格,如同经年累月的劳作留下的古铜色印记,乐观和坚韧的地域性格融入茫茫大山,成为这方山水的底色。在六盘山扶贫产业园,代表们现场了解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情况。坐落在园区一侧的宁夏新坐标鞋服公司专门生产高端羽绒服,外销东南亚、中东等地,解决了230多名本地农民就业。家住附近的女工赵雅楠说:“我过去在广东打工,去年回家到这里做质检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老公就可以放心外出打工,我们两人每月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工作有干头,日子有奔头。

  山清水秀,大道通衢,商贾云集,城乡新貌。历史,在这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数以百万计的西海固群众的命运得以逆转,正在托起他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小康梦想,也凝结成一部西海固扶贫开发的厚重画卷。

  宁夏南北发展不均衡,南部山区仍然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截至目前,宁夏仍有1100个贫困村,70多万贫困人口。剩余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条件严酷的大山深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比较单一,加之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等因素影响,扶贫难度大,脱贫任务艰巨。

  贫困不除,奋斗不止。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说,下一步,将继续围绕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紧盯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贫困家庭,坚持整村推进和精准到户相结合,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自力更生与争取外力相结合,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如期脱贫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记者李东梅)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