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增双减” 办了实事旺了人气

22.09.2015  11:34

   银川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双增双减”  办了实事旺了人气

  日前,在永宁县上河村“老年饭桌”,身着蓝色统一养老服的张秀英老人,虽牙口不好但吃得津津有味。“每天早晚村里有专车到家门口接送,午餐免费,还给发衣服。有村里的照顾,一点也没感觉孤独。”张秀英的话道出了全村20多名孤寡老人的心声。 

  上河村是有名的“空壳村”。近年来,上河村发挥苗木花卉产业优势,建立了“党支部+苗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共富联合体”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带领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全村年产值4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 

  这是银川市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开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减少群体性信访事件、减少刑事治安案件增幅”的“双增双减”活动以来出现的新变化。

  干部到村定产业、谋项目,医治基层“虚弱病”“贫血病

  “以前村里穷,有想法没办法。现在,村集体经济由负债变成了盈余。去年以来,村上投入50多万元扶危帮困、建‘老年饭桌’、硬化道路,‘双增双减’活动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人气旺了,村干部的腰杆子也硬了,党组织更有凝聚力。”上河村党支部书记杨中说。 

  银川市委把今年确定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年”,市委组织部开展“双增双减”活动。市委将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建联系点建在村上、联在社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各县(市)区党委书记,会同全市派驻的180名后进村社区第一书记,直接到村(社区)定产业、谋项目,“一村(居)一策”指导推进,形成了党组织书记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银川市针对农村党组织服务发展能力不强的“虚弱病”,提出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老移民地区增长13%以上、生态移民地区增长16%以上的增收计划;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造血功能不足的“贫血病”,提出2017年底消除“空壳村”,85%的城市近郊村在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要达到50万元以上、偏远农村达到10万元以上、生态移民村达到3万元以上的增收目标;针对部分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的“软骨病”,提出2016年前整顿转化300个“后进党组织”,培育100个五星级党组织的晋位升级计划;针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狭小,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问题,提出扩建“不达标村”、打造“活动场所发挥作用示范村”的计划。

  党员做楼长、服务化纠纷,破解社区管理难题

  变化,不仅是居民增收,更是农村、社区的和谐。

  在西夏区地矿社区,因在阳台建宠物仓,5号楼2单元的两家邻里闹起了矛盾。闻讯赶来的“党员楼长”张惠兰一番劝解,化干戈为玉帛。

  地矿社区11个居民小区,无物业老旧小区就有7个。长期以来,社区管理存在“三多三差三有限”的问题:无物业小区多、邻里纠纷多、散居楼栋多,基础设施差、卫生环境差、治安条件差,社区人手有限、资源有限、力量有限。地矿社区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建立“党员楼长制”,打造平安和睦型社区。

  “我们选出群众基础好、有威望的党员志愿者认领服务楼栋,把党员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做成公示牌,在小区楼栋公示。楼长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记在《民情日记本》上,党支部每月召开居民议事会商议解决。”社区党工委书记马素玲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52元,同比增长8.9%,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已消除45%的“空壳村”,群体性信访事件同比下降4.8%,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5%。

  (原载2015年9月21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  徐运平  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