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区文化工作成果丰硕

08.12.2015  09:37

   文艺创作生产精彩纷呈。 坚持以中国梦为主题,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实施全区艺术精品工程。 一是 抓好精品创作,创作生产了《花儿声声》《丝路天歌》《神秘的西夏》《黄河金岸》等30余部文艺作品,打磨及复排了《花儿》《月上贺兰》《徐九经升官记》等10余部优秀剧目,配合全区重大活动举办了《花儿红遍宁夏川》《和谐中华》《丝路金桥》《十月畅想》《迎新春“花儿”交响音乐会》等10余台晚会(音乐会),正在创排《贺兰山》《西夏轶事》《回乡税官》等一批文艺新作。组织实施了“回族音乐汇宁夏”项目、“宁夏美术收藏计划”及“宁夏新十景”艺术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原创歌舞,收藏了众多美术名家作品。 二是 抓好精品推广,有4部作品(其中戏剧2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部剧目摘得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3部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及资助剧目、4人摘得“梅花奖”,专题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热播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十二五”期间我区仅舞台艺术作品就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88个,有力地传播了宁夏文化声音、提升了宁夏文化的影响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 抓好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及《实施标准》。 二是 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新建宁夏大剧院、红旗文化大厦、京歌大厦,新建改造地市“三馆”10个,县区“两馆”15个,建成标准化乡镇文化站56个,扶持示范村文化室、基层文艺团队、农民文化大院1100个,街道(社区)电子阅览室410个。农家书屋覆盖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宁夏农民文化大院建在农民身边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并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中央媒体上宣传报道。 三是 示范区(项目)创建西部领先。2013年银川市获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实施受到刘延东副总理表扬。石嘴山市、吴忠市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迎接验收,吴忠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固原市、中卫市项目被列为第三批示范创建项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西北片区经验交流会在石嘴山举办,固原市公共文化服务进移民新村项目将在全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四是 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在扩大省际国际间民族民间文化交流的同时,带动我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在群众中广泛传承,“欢乐宁夏”群众文艺汇演,层层演出、逐级选拔,形成“群众演、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浓厚氛围,“清凉宁夏”主题文化广场活动引导全区形成40个文化广场,覆盖全区市县区,年演出1500场以上,惠及群众500万人次,3个群众品牌文化活动获文化部项目类群星奖。送戏下乡,服务基层群众,年均演出1600场。公共文化场馆年免费开放服务群众近100万人次。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 启动编制《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宁夏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文化发展规划》,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意见》、《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支持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 二是 扶持培育文化产业主体。争取中央文产资金2.72亿元,扶持宁夏演艺集团、中华回乡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新科动漫有限公司等9家重点骨干文化产企业,争取自治区财政资金1294万元,对112家重点文化企业和特色产业示范户进行扶持。建立全区动漫企业认定工作机制,5家动漫企业通过了文化部等部门认定,2家动漫游戏企业成功上市,动漫形象“小哈家族”荣膺“中国十大卡通形象”大奖。 三是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评选命名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1家,示范基地5家,自治区级示范基地23家,示范户37家。预计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6%,比2010年增加0.69个百分点。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 全区新增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单位总量达到35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1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345处。西夏陵、丝绸之路(宁夏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批准立项。以西夏陵和丝绸之路宁夏段申遗为抓手,实施了西夏陵、董府、须弥山石窟、长城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全国第一部岩画保护地方性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自治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区博物馆总数达到75座,行业民办博物馆进一步发展。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14项,累计达到68项。10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累计达到18个。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3名,自治区非遗代表传承人56名,隆德杨氏彩塑文物艺术公司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评选命名自治区非遗传承基地62个。9个县区、乡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加大。 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开放宁夏”建设,以阿拉伯国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区为重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一是 加快“走出去”的频度,先后组织了《月上贺兰》《回乡婚礼》《花儿》等剧目在中东各国巡演,宁夏歌舞、岩画、非遗产品等特色文化项目赴沙特、埃及、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展演,4个文化交流项目受到了文化部及我国驻外使馆的肯定。 二是 加大“请进来”的力度,先后承接了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宁夏分会场)、“情系丝路·牵手宁夏”两岸文化联谊行、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第二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意会中国”第二届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中国行等国家级文化活动,会同有关部委联办了5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4届中阿文化艺术展示周、4届“黄河大合唱”全国合唱邀请赛、5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等品牌文化活动,积极助力了开放宁夏建设; 三是 扩展了“建渠道”的广度,积极探索国际合作、部区合作、省际合作等文化交流新途径,与埃及和江苏、浙江、福建、上海以及西北五省区文化部门签订了交流协议,与老挝、毛里求斯、日本等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日益拓宽。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职能,深化行政制度改革,调整、撤并、下放14项行政审批事项;制定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文化行政事项由117项精简到31项,文化行政权力得到规范,责任得到落实。推进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组建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自治区和地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机构,建立了分级分层监管体制,创新管理方式,文化市场“执法+协会”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同城内图书馆总分馆制、组建理事会试点,系统内部活力进一步增强。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