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宁夏就业形势分析

21.04.2016  16:38
  

——“十二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十六

  

  “十二五”时期,全区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就业领域成效显著。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区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十二五”时期,全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持续增加,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的较低水平,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4年,全区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357.2万人,比2010年增加31.2万人,年均增加7.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44.1万人,比2010年增加36.1万人,增长33.4%。2011-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分别为7.21万人、7.29万人、7.30万人、7.48万人、7.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3%以内,低于4.5%的控制目标。农民工总量从2010年的78.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85.2万人,增加6.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总量从17.8万人增加到65.4万人,年均增加9.5万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这几年创造如此多的就业机会,并保持较低的失业率水平,的确来之不易。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业结构看,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2010年的49.7:16.5:33.8转变为2014年的45.3:19.2:35.5。其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从所有制结构看,城镇私营及个体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48.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0.8万人,占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从45.0%提高到49.1%,提高了4.1个百分点。从城乡就业结构看,城镇就业比重从2010年的33.1%提高到2014年的40.3%,四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表明我区的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基本保持平稳;三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增长迅速,从2010年的21.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35.9万人,增加14.5万人,增长67.8%。

  (三)就业形式日益灵活

  从就业类型看,昔日“一个行业定终身”的就业经历逐步得到改变,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日益兴起,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网络就业创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不断扩大,就业类型更加丰富多彩。从就业渠道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区劳动力就业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转变,大批劳动力除通过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等途径获得正式员工身份外,还通过劳务输出、劳动力转移、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企业自主招聘、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及自主择业就业等形式实现了就业,多元化的就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四)重点就业群体措施到位

  “十二五”期间,我区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为2.1万人,2015年近3万人。自治区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就业促进计划,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等措施,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多渠道就业,这几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都稳定在90%以上。在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通过援企稳岗、就业帮扶、就业援助等措施,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011—2015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每年都超过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年均近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区就业形势仍保持稳定,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从“十二五”开局的突破2000亿,到收官的近3000亿元,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已是“十一五”末的1.72倍,年均增加244亿元,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26860元提高到2015年的43805元,连续跨过3万元和4万元两个台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规模稳定增加。2014年我区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拉动就业约44.65万人,比2010年多20.5万人。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区GDP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提质换挡,增速下行,但每年新增的城镇就业人数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这主要得益于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全区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0:49.0:42.0调整为2015年的8.2:47.4:44.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就业数量稳定增加。

  三是创业带动就业释放政策红利。自治区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各项政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打造众创空间、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强化创业服务、采取针对性帮扶等措施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市场主体空前活跃,新登记企业出现“井喷式”增长,2015年新增市场主体9.3万户,比2014年增加1.9万户,增长25.7%。截至2015年底,全区私营企业达9.4万户,个体工商户30.9万户,分别比2010年底增长1.5倍和56.3%,带动134万人就业。

  四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孕育成长。在传统行业需求不足、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体现转型升级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区纺织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6.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0.2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6.5%提高到12.3%。2015年,全区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8%,快递业务量增长47.4%。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创了大量就业岗位。

  五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2012年,我区城镇化率突破50%,达到50.6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乡村宁夏”向“城镇宁夏”快速迈进。2015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5.2%,五年提高7.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增幅高1.1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人口、产业和资源等各类要素加速向城镇集聚,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六是失业保险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十二五”期间,自治区三次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十二五”末失业保险金平均每人每月为797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1.48倍,充分发挥了保障作用,消除了企业用工后顾之忧。

  七是就业服务持续加强。积极贯彻实施就业扶持政策,统筹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五年来,全区实施创业培训6.2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万人,培养小老板3.8万人,培育小企业1.6万个,创造新岗位19.3万个,有力促进了就业。

  二、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当前,我区就业压力正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未来将更多面对的是结构性矛盾。

  (一)总量压力大

  从供给侧看,我区劳动年龄人口仍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就业的总量压力并未减轻,且未来呈上升趋势。据测算,2015年全区劳动适龄人口为437万人(男16-60岁,女16-55岁)。2022年达到峰值,为449万人,随后呈下降趋势。目前我区每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为10万人,而退出劳动年龄人口到2022年才能达到10万人。与全国相比,2011年全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为1500万,而退出为1600万,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逐年减少。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总量从2011年已开始下降,而我区劳动力关系发生此类变化,则还需近10年时间,也就是说,供过于求的就业压力还将伴随我们走过近10年时间。

  从需求侧看,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渐减弱;经济转型升级,也会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2011-2015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1%、11.5%、9.8%、8.0%、8.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趋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进而会极大地减少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需求量的增加,影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同时,“去产能”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减少和富余人员的增加,将直接导致工人待岗增多、工资下降、权益不同程度受到损害。而企业一般采用转岗培训、安排辅助性工作和内部退养等方式对富余人员进行分流安置,但这些人实际上处于“潜在失业”状态,将给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就业结构不合理。当前全区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而劳动力就业结构为“一、三、二”型,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整体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近50%,而产业效益不到10%,劳动力未得到充分就业,存在着结构性失业、隐形失业和季节性失业问题。第二产业随着资金、技术以及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吸纳就业人口空间有限。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吸纳就业人口总量有效需求最大化未能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区经济正处于爬坡迈坎的关键时期,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必然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需求人才、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行业会出现劳动力过剩或失业人群。目前劳动力市场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仍是供不应求,而初级技能劳动者供过于求。市场上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量大,但大量劳动者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就业难、工作稳定性较差。

  (三)隐性失业显性化凸显

  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看,经济增速回落、下行压力加大,势必对扩大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得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将对现有就业情况产生挤出效应。

  从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情况看,截止2015年12月,制造业劳动力供大于求,市场需求不足。银川市人力资源市场提供的岗位数同比下降了10.22%,求职人数增长了7.5%。石嘴山市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同比下降15.43个百分点,求职人数同比增加。

  从失业动态监测数据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变化看,2015年底,我区失业动态监测的342家企业从业人员累计比年初减少10672人,岗位流失率为6.9%;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同比增加610人,增长4.8%,隐性失业显性化进一步凸显。

  (四)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以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代表,以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为趋势,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将催生大量就业岗位。然而,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的影响并非只有积极的方面。当下,私家车主通过“滴滴”、“快滴”等网络平台对出租车行业带来了冲击;“淘宝”、“京东”等电商对传统实体商铺产生了影响。2015年,宁夏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35.8%,比宁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8.7个百分点。全区限额以上批发企业销售额同比下降15.1%,降幅比上年扩大7.9个百分点。185家批发企业中134家销售额下降,下降面达72.4%。由此出现大量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的人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冲击的这些从业人员,大多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老化,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再就业能力,在“互联网+”占据话语权的当下,此部分人群失业风险增加的事实不应被忽略。

  三、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更高质量就业的良性互动

  从当前全区经济发展形势看,经济回暖的基础尚不稳固,短期内经济加快发展还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必将对就业产生挤压效应,经济转型升级、“去产能”也会造成新的失业,再加上高校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数量增加,化解城镇新增就业的压力不小。为此,要深入落实就业优先行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多方合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将“就业优先”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全过程

  通过健全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和引导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投入、产业调整、项目布局和企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要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积极推行鼓励支持创新研发带动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推动与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上下工夫,包括研发、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询等智力密集型领域。要切实落实便利工商登记、财政支持、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要主动跟进,在小额贷款、就业资金扶持、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条件,引导劳动者进入这些领域就业创业。

  (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并扩大城镇就业规模”。当前,我区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实体经济通缩风险加剧、各项经济指标表现不尽如人意,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可能逐步向就业传导,部分隐性失业可能会显性化。同时,经济增速的下滑必然会导致收入的下滑,而收入的下滑反过来又会通过影响消费和总需求,最终形成收入下降和经济下滑的恶性循环。因此,要保证充分的就业,我区经济增长仍需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

  (三)二产、三产携手并进达到就业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新增就业将更多进入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第二产业,这就会导致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越多,人均产出越低,总的经济增速下滑越快。因此,从产业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和长远发展来看,即要注重发挥第三产业新增就业蓄水池作用,积极推动第三产业改革,努力挖深蓄水池,多方释放就业新空间。特别是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仓储、商贸餐饮、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开发、旅游、环保、教育等新兴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改造提升现有传统服务业。还要注重发挥第二产业就业吸纳器作用,通过升级转型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从而二产、三产并举,最终达到整体的就业新常态。

  (四)促进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

  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靠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而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城镇化平台支撑。城镇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协调发展,创新小城镇建设机制,建设一批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就业集中的新型城镇,增强城镇就业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和劳动密集产业发展,通过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五)切实提高就业人员素质

  长期以来,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也是我区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要影响因素。要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全区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继续实施“科教兴宁”战略,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公共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继续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加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和一大批熟练劳动者、高素质技术带头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学科结构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构建层次较高、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全区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要找准办学定位,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培育和形成专业特色和优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高校的整体竞争能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
宁夏首例海关信用修复案例办结
  “拿到手里的那一刻,新华网